白茅根提取物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
【植物形態】白茅(《本草經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絲茅(《綱目》),萬根草(《鐵嶺縣志》),茅草。
多年生草本。根莖密生鱗片。稈叢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節,節上有長4~10毫米的柔毛。葉多叢集基部;葉鞘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老時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葉舌干膜質,鈍頭,長約1毫米;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生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圓錐花序柱狀,長5~20厘米,寬1.5~3厘米,分枝短縮密集;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4毫米,基部密生長10~15毫米之絲狀柔毛,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外,余均膜質,邊緣具纖毛,背面疏生絲狀柔毛,第一穎較狹,具3~4脈,第二穎較寬,具4~6脈;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先端鈍,內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針形,長1.2毫米,先端尖,兩側略呈細齒狀;內稃長約1.2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鈍劃、不同的數齒;雄蕊2,花藥黃色,長約3毫米;柱頭2枚,深紫色。穎果。花期夏、秋季。
多生長于路旁、山坡、草地上。分布幾遍全國。
本植物的葉(茅草葉)、初生花序(白茅針)、花穗(白茅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凈、曬干后,揉去須根及膜質葉鞘。
【藥材】干燥的根莖,呈細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通常長30~60厘米,直徑約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有淺棕黃色、微隆起的節;節距約3厘米。質輕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心黃白色,并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實,或有無數空隙如車輪狀,外圈與中心極易剝離。氣微,味微甘。以粗肥、色白、無須根、味甜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化學成分】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檸檬酸、草酸、蘋果酸等,又含21%的淀粉。另有報道,從本品分離出白頭翁素。
根莖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檸檬酸、蘋果酸、薏苡素及蘆竹素、印白茅素等
【炮制】干茅根:揀凈雜質,洗凈,微潤,切段,曬干,簸凈碎屑。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色,噴灑清水,取出,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