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名:蛇舌草、二葉葎、竹葉菜、蛇利草、矮腳白花蛇利草、蛇舌癀、目目生珠草、節(jié)節(jié)結(jié)蕊草、鷯哥利、千打捶、羊須草、蛇總管、鶴舌草、細(xì)葉柳子。
性味:苦甘,寒。無毒。
歸經(jīng):入心經(jīng)、肝經(jīng)、脾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肺熱喘咳;咽喉腫痛;腸癰;癤腫瘡瘍;毒蛇咬傷;熱淋澀痛;水腫;痢疾;腸炎;濕熱黃疸;擅長治療多種癌腫。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或搗汁。外用:搗敷。
來源:白花蛇舌草為茜草種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帶根全草。
地理分布:分布云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等地。由于用量大,野生資源減少,宜適當(dāng)發(fā)展人工栽培,滿足用藥需要。主產(chǎn)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浙江、江蘇、安徽等省區(qū)。生于潮濕的田邊、溝邊、路旁和草地。產(chǎn)于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安徽、云南等省區(qū);多見于水田、田埂和濕潤的曠地。國外分布于熱帶亞洲,西至尼泊爾,日本亦產(chǎn)。
用藥禁忌:孕婦慎用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一年生披散草本,高15-50cm。根細(xì)長,分枝,白花。
莖略帶方形或扁圓柱形,光滑無毛,從基部發(fā)出多分枝。葉對生;無柄;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5cm,寬1-3mm,先端極尖,上面光滑,下面有時稍粗糙,側(cè)脈不明顯;托葉膜質(zhì),基部合生成鞘狀,長1-2mm,尖端芒尖。花單生或成對生于葉腋,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稀無梗;萼簡球形,4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5-2mm,邊緣具睫毛;花冠白色,漏斗形,長3.5-4mm,先端4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長約2mm,禿凈;雄蕊4,著生于冠簡喉部,與花冠裂片互生,花絲扁,花藥卵形,背著,2室,縱裂;子房下位,2室。柱頭2淺裂呈半球形。蒴果扁球形,直徑2-2.5mm,室背開裂,花萼宿存。種子棕黃色,細(xì)小,且3個棱角。花期6-9月,果期8-10月。[2]
一年生無毛纖細(xì)披散草本,高20-50厘米;莖稍扁,從基部開始分枝。葉對生,無柄,膜質(zhì),線形,長1-3厘米,寬1-3毫米,頂端短尖,邊緣干后常背卷,上面光滑,下面有時粗糙;中脈在上面下陷,側(cè)脈不明顯;托葉長1-2毫米,基部合生,頂部芒尖。花4數(shù),單生或雙生于葉腋;花梗略粗壯,長2-5毫米,罕無梗或偶有長達(dá)10毫米的花梗;萼管球形,長1.5毫米,萼檐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5-2毫米,頂部漸尖,具緣毛;花冠白色,管形,長3.5-4毫米,冠管長1.5-2毫米,喉部無毛,花冠裂片卵狀長圓形,長約2毫米,頂端鈍;雄蕊生于冠管喉部,花絲長0.8-1毫米,花藥突出,長圓形,與花絲等長或略長;花柱長2-3毫米,柱頭2裂,裂片廣展,有乳頭狀凸點(diǎn)。蒴果膜質(zhì),扁球形,直徑2-2.5毫米,宿存萼檐裂片長1.5-2毫米,成熟時頂部室背開裂;種子每室約10粒,具棱,干后深褐色,有深而粗的窩孔。花期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