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來源】:蒼耳
【英文名】:Siberian Cocklebur Fruit
【規(guī)格】:10:1 20:1
【外觀】:棕色粉末
【包裝】:鋁箔袋或紙板桶
【保質期】:24月
【別名】:野茄子、刺兒棵、疔瘡草、粘粘葵。
【來源】:為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 的帶總苞的果實。
【采制】:9~10月割取地上部分,打下果實,曬干,去刺,生用或炒用。
【化學成分】:含蒼耳甙(xanthostrumarin)。葉含蒼耳醇(xanthanol)、異蒼耳醇(
【功能】:主治散風濕,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淵流涕、風疹瘙癢、濕痹拘攣。
生長狀況
藥材簡述:1、蒼耳 一年生草本,高20-90cm。根紡錘狀,分枝或不分枝。莖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下部圓柱形,上部有縱溝,被灰白以糙伏毛。葉互生;有長柄,長3-11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心表,長4-9cm,寬5-10cm,的全緣,或有3-5不明顯淺裂,先尖或鈍,基出三脈,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被粗糙或短白伏毛。頭狀花序近于無柄,聚生,單性同株;雄花序球形,總苞片,總苞片小,1列,密生柔生,花托柱狀,托片倒披針表,小花管狀,先端5齒裂,雄蕊5,花藥長圓狀線形;雌花序卵形,總苞片2-3列,外列苞片小,內列苞片大,結成囊狀卵形,2室的硬體,外面有倒刺毛,頂有2圓錐狀的尖端,小花2朵,無花冠,子房在總苞內,每室有1花,花柱線形,突出在總苞外。成熟具瘦果的總苞變墅堅硬,卵形或橢圓形,邊同喙部長12-15mm,寬4-7mm,綠色,淡黃色或紅褐色,喙長1.5-2.5mm;瘦果2,倒卵形,瘦果內含1顆種子。花花期7-8月,果期9-10月。
2、蒙古蒼耳:本種與蒼耳的區(qū)別是:成離的具瘦果的總苞橢圓形,連喙長18-20mm,寬8-10mm,外面具較疏的總苞刺,總苞刺堅硬,刺長2-5.5mm(通常5mm),基部增粗。
地理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⑴生于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邊、溝旁、田邊、草地、村旁等處。⑵生于干旱山坡或砂質荒地。
資源分布:⑴分布于全國各地。 ⑵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及河北。主產于山東、江西、湖北、江蘇等地。
藥材基源
來源:本品為雙子葉植物菊科蒼耳及蒙古蒼耳成熟帶總苞的果實。
考證:出自《千金·食治》。《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蒼耳,有毒部位,全株;以果實為最毒;鮮葉比干葉毒,嫩葉比老葉毒。中毒解救方法:輕度中毒者應暫停飲食數(shù)小時至一天,在此期間大量喝糖水。嚴重者早期可洗胃、導瀉及用2%生理鹽水高位灌腸,同時注射25%葡萄糖液,加維生素C500mg;預防出血可注射維生素K;必要時考慮輸血漿;保護肝臟,可服枸櫞酸膽堿,肌肉注射甲硫氨基酸;低脂飲食。民間用甘草綠豆湯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