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精草提取物
谷精草(學(xué)名:Eriocaulon buergerianum)一年生草本,須根細(xì)軟稠密,葉基生,長披針狀條形。頭狀花序呈半球形,底部有苞片層層緊密排列,苞片淡黃綠色,上部邊緣密生白色短毛,花序頂部灰白色。花莖纖細(xì),長短不一,淡黃綠色,有光澤,稍扭曲,有棱線數(shù)條。蒴果3裂。主產(chǎn)于中國江蘇蘇州、宜興、溧陽,浙江吳興、湖州、相鄉(xiāng),湖北黃崗、咸寧、孝感等地。中國多數(shù)地區(qū)以該種植物全草作谷精草入藥,秋季開花結(jié)珠時采收,曬干。可疏散風(fēng)熱,明目退翳。用于肝經(jīng)風(fēng)熱、目赤腫痛、目生翳障、風(fēng)熱頭痛、夜盲癥等。
【來源】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帶花莖的花序。
【別名】文星草、谷精珠、珍珠草、佛頂珠
【功效】祛風(fēng)散熱,明目退翳。
【主治】治目翳,雀盲,頭痛,齒痛,喉痹,鼻衄。
【性味歸經(jīng)】辛甘,涼。
①《本草拾遺》:“味甘,平。”
②《日華子本草》:“涼。”入肝、胃經(jīng)。《本草經(jīng)疏》:“入足厥陰、陽明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20克;或入丸、散。外用:燒存性研末撒。
【用藥忌宜】《得配本草》:“血虛病目者禁用。”
【藥物配伍】《本草述》:忌鐵。配密蒙花,明目退翳;配防風(fēng),疏風(fēng)明目止癢;配龍膽草,疏風(fēng)泄熱退翳;配石決明,清肝明目祛翳。
【別名】戴星草(《開寶本草》)、文星草、流星草(《綱目》)、移星草(《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珍珠草(《江蘇植藥志》)、魚眼草(《陸川本草》)、天星草(《南寧市藥物志》)、佛頂珠、灌耳草(《四川中藥志》)。
【處方名】谷精草、谷精珠。
【商品名】谷精草:為谷精草科1年生草本植物谷精草或賽谷精草的全草或花序。以花序大而緊密、干燥、色灰白,花莖短、無雜質(zhì)者為佳。谷精珠:為植物華南谷精草E. sexangulare L. 及毛谷精草E.australe R. Br.的頭狀花序。此非正品。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安徽、江蘇、浙江、臺灣、廣東、江西、湖南、湖北、貴州、云南、陜西等地。主產(chǎn)江蘇、浙江。此外,湖北、安徽、江西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8~9月采收,將花莖拔出,除去泥雜,曬干。《本草圖經(jīng)》:“谷精草,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春生于谷田中,葉桿俱青,根、花并白色,二月、三月內(nèi)采花用。又有一種莖梗差長有節(jié),根微赤,出秦、隴間。古方稀用,今口齒藥多使之。”
【拉丁名】藥材Flos Eriocauli;原植物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