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提取物
英文:Hawthorn
薔薇科,蘋果亞科,山楂屬植物,多指其成熟果實。中國植物志將其分為三個變種,即山楂(原變種) 、山里紅和山楂無毛變種。
山楂
釋名
因它的味道像楂子,所以也叫楂。
采集加工
李時珍說:山楂樹很高,葉有五尖,丫間有刺。三月開五瓣小白花。果實有紅、黃二種,像花紅果,小的如指頭,到九月熟后,將熟山楂去掉皮和核、和糖蜜……一起搗,做成山楂糕。
性味
味酸,性冷,無毒。【功效主治】能消食積,補脾,治小腸疝氣,發(fā)小兒瘡疹。健胃,通結(jié)氣。治婦女產(chǎn)后枕痛,惡露不盡,可煎水加砂糖服,立即見效。
發(fā)明與傳說
李時珍的鄰家有一小兒,困積食而黃腫,腹脹如鼓。偶然到羊丸樹下,將羊丸吃了個飽。回去后大吐痰水,病也就好了。羊丸與山楂是同類,它的功效也相同,博識的人不可不知。
核
功效與主治
核吞下,化食磨積,治睪丸腫硬,墜脹麻木和婦女小腹腫大。[1]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小喬木。枝密生,有細(xì)刺,幼枝有柔毛。小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葉片三角狀卵形至棱狀卵形,長2~6cm,寬0.8~2.5cm,基部截形或?qū)捫ㄐ危瑑蓚?cè)各有3~5羽狀深裂片,基部1對裂片分裂較深,邊緣有不規(guī)則銳鋸齒。復(fù)傘房花序,花序梗、花柄都有長柔毛;花白色,有獨特氣味。直徑約1.5cm;萼筒外有長柔毛,萼片內(nèi)外兩面無毛或內(nèi)面頂端有毛。梨果深紅色,近球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果實較小,類球形,直徑0.8~1.4cm,有的壓成餅狀。表面棕色至棕紅色,并有細(xì)密皺紋,頂端凹陷,有花萼殘跡,基部有果梗或已脫落。
化學(xué)成分
含綠原酸、咖啡酸、山楂酸( crataegolic acid)、齊菊果酸、槲皮素、熊果酸、齊墩果酸、金絲桃甙(hyperin)、表兒茶精(epicatechin)等。為薔薇科植物山楂、山里紅或野山楂的果實。主產(chǎn)于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等地。 (chlorogenic acid)
山楂的主要成分是黃酮類物質(zhì),對心血管系統(tǒng)有明顯的藥理作用。目前, 從山楂中分離的黃酮成分有30 余種,主要有含碳鍵的黃酮苷類、黃酮醇及其苷類、雙氧黃酮苷類、聚合黃酮類。另一類較為重要的成分是三萜類物質(zhì),有強心、增加冠脈血流、改善血流循環(huán)等重要作用。此外,山楂中含有機酸如氯原酸、咖啡酸及鞣質(zhì)、鞣酐、表兒茶酚、膽堿、乙酰膽堿、β谷甾醇、胡蘿卜素及大量Vit C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