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提取物
苦楝為楝科落葉喬木植物,高10-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細小皮孔。生于曠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該植物在濕潤的沃土上生長迅速,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土、中性土與石灰巖地區均能生長,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區的良好造林樹種,在村邊路旁種植更為適宜。該種不僅是材用植物,亦是藥用植物,其花、葉、果實、根皮均可入藥,用根皮可驅蛔蟲和鉤蟲,但有毒,用時要嚴遵醫囑,根皮粉調醋可治疥癬,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潤滑油和肥皂等。
形態特征
學名Melia azedaeach L., 落葉喬木,高達10余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分枝廣展,小枝有葉痕。葉為2-3回奇數羽狀復葉,長20-40厘米;小葉對生,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頂生一片通常略大,長3-7厘米,寬2-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多少偏斜,邊緣有鈍鋸齒,幼時被星狀毛,后兩面均無毛,側脈每邊12-16條,廣展,向上斜舉。圓錐花序約與葉等長,無毛或幼時被鱗片狀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狀匙形,長約1厘米,兩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較密;雄蕊管紫色,無毛或近無毛,長7-8毫米,有縱細脈,管口有鉆形、2-3齒裂的狹裂片10枚,花藥10枚,著生于裂片內側,且與裂片互生,長橢圓形,頂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無毛,每室有胚珠2顆,花柱細長,柱頭頭狀,頂端具5齒,不伸出雄蕊管。核果球形至橢圓形,長1-2厘米,寬8-15毫米,內果皮木質,4-5室,每室有種子1顆;種子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藥用價值
中藥名:苦楝皮、苦楝葉、苦楝子、苦楝花。[2-3]
苦楝皮: 以植物的樹皮及根皮入藥 味苦;性寒;有毒 殺蟲;療癬。
苦楝葉: 以植物的葉入藥 味苦;性寒;有毒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行氣止痛。
苦楝子: 以植物的果實入藥 味苦;性寒;有小毒 行氣止痛;殺蟲。
苦楝花: 以植物的花入藥 味苦;性寒 清熱祛濕;殺蟲;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