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下游客戶拿貨情況明顯好于6月份,價格比較平穩,沒有下跌。”澳洋科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澳洋科技是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粘膠短纖維企業之一。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分析,粘膠短纖價格見底跡象明顯,在粘膠短纖當前每噸17000元至18000元的價位上,行業虧損比較嚴重,繼續下跌已幾無空間。虧損導致大量企業減產,減產后目前新的供需平衡基本形成。由于該行業在盈利高峰時期盲目擴產現象嚴重,未來價格上漲的最大壓力依然是產能過剩。
進入8月份后,粘膠短纖行業將逐步進入需求旺季。申銀萬國報告認為,粘膠短纖價格反彈需待行業旺季到來,但隨著檢修產能的重開和新增產能的投放,粘膠短纖價格出現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小,行業出現持續性景氣的可能性也較小。
由于棉花價格與粘膠短纖價格具有高度相關性,中投證券表示,等待粘膠短纖價格和盈利啟動的最重要的信號就是棉價企穩。上周,棉價延續低迷走勢,下跌約4.6%,每噸價格在2萬元左右,部分地區棉價已跌破國家19800元/噸的最低收儲價。為穩定棉花生產和經營者、用棉企業的市場預期,保護棉農利益,我國計劃從今年9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在全國13個棉花主產區實行棉花臨時收儲制度,將國家在棉花主產區臨時收儲皮棉的措施常態化。
不過,目前市場上最大的分歧在于,收儲棉價到底對棉價是否構成實質性支撐。近段時間曾趕赴山東等棉花主產區調研的汪前進表示,影響棉價的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價格走勢目前處于兩難:向下,下跌的空間已經不大;向上,缺乏需求的拉動。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棉花下游需求仍然沒有起來,紗廠庫存壓力比較大,終端消費也沒有起色。9月~10月,是我國北方地區棉花的正常采摘期。雖然今年棉花種植面積的增加比較確定,但屆時具體增產情況如何,還要看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等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