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一場清潔技術企業項目與投融資機構對話會上,作為廣州廣鋼MBA塑料新技術有限公司(簡稱GMP)的總經理,王中元的身份引來了投資家關注。
GMP是一家中美合資企業,主要業務是利用來自于美國的技術,對廢塑料進行循環利用,生產出再生塑料。
塑料生產所需石油消耗占全球的10%,而且,塑料的回收率最低,是最難解決的廢品處理問題之一,被稱為“白色污染”。
然而,廢塑料是城市礦產資源的一種,其循環利用技術一直受到PE、VC的關注。
以廢塑料為原料生產再生塑料,比使用石油的成本要低得多,所以利潤率更高,“GMP應該有50~60%的毛利潤。”美林創建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大中華區項目總監王昱捷對本報記者測算。
盡管GMP在對話會上受到熱烈追捧,但本報記者了解到,投資公司方面非常謹慎,主要是考慮到兩大難題,一是廢塑料原料供應是否得以保證,另外則是美方的核心技術能否轉移給中方。
毛利率50~60%?
“近些年許多代工生產企業都在找我們”
在GMP的廠房中,廢家電、辦公設備和汽車等塑料部件,被破碎后,進入GMP獨有的塑料分離機器,經過精準分離后,通過擠壓等工序,生產出綠豆大小的再生塑料粒。這些再生塑料粒,被出售給家電、汽車、辦公室設備公司等,用于生產打印機外殼、汽車配件等。
“GMP盈利應該不成問題。固定資產設備回收之后,按照銷售模式測算,原料成本占10~20%左右、其他可變成本再占10~20%,GMP應該有50~60%的毛利潤。”王昱捷對本報記者測算。
“一般來說,生產塑料要通過石油提煉,整個過程需要高成本、大投入。我們把廢塑料作為原料,通過加工,形成再生塑料,比用石油提煉的成本低得多,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成本。“王中元對本報記者說。
但王中元拒絕透露GMP的利潤率,“公司并非上市公司,不便對外透露。只能說,我們的盈利狀況很好。”
不過,GMP自從2004年成立以來幾乎一直虧損,僅在2008年出現微小盈利,“盈利狀況不好,是因為有達產的問題。從去年開始,已經出現大幅好轉,預計今年會有非常好的盈利。”王中元說。
把廢塑料生產成再生塑料的過程中,塑料分離技術最為關鍵。
即塑料如果不進行分離,混在一起直接打碎,就沒辦法再利用,沒辦法生產出再生塑料。也就是說,只有同一種品種的廢塑料,才能生產出再生塑料。研究人員曾尋求用比重法來分離不同種類的塑料,但是大部分種類塑料的比重幾乎一樣,無法用比重法分離。
美國的MBA聚合物有限公司(簡稱MBA)創始人麥克·彼德爾博士(Mike Biddle)稱,發明出獨特的塑料分離專利技術,并在美國加州的里士滿開設了實驗廠。
2004年1月,MBA來到中國,與廣州鋼鐵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合同,合資成立GMP,總投資1.24億人民幣,美中方各分別持股55%和45%。GMP在廣州南沙經濟開發區的工廠于2005年11月正式投產,是MBA第一個商業化的工廠。
“幾年前,大家認為廢塑料的回收再利用,是很低檔的產業。1億多元人民幣的投資,當時被人笑話成"高射炮打蚊子"。但是,最近一兩年,情況出現變化,許多電腦、復印機、家電的OEM廠家(即代工生產企業),都在找我們。全世界90%的打印機在中國生產,在中國我們離客戶很近。”王中元說。
廢塑原料供應難題 原料缺乏導致進口“垃圾”
GMP經過近5年的發展后,南沙工廠目前年處理廢塑料4萬噸,生產出3萬多噸的塑料成品。“面對強勁的客戶需求量,公司打算新建一家工廠,投資額比南沙工廠要有所提高。”王中元稱。
由于需要建設新廠,GMP意圖吸引資本進入。但投資人表示既有興趣,又持謹慎態度。從投資者角度看,該行業兩大難題待解:一是廢塑料原料供應是否得以保證,另外則是美方的核心技術能否轉移給中方。
其中,廢塑料的原料供應問題尤其受到關注。
對此王中元回應說:“目前,國內的回收體系不完善,在國內很難找到大量穩定的供應。我們的原料大部分從國外采購,主要是從歐洲國家進口。而且,從歐洲進口廢塑料,有些廢塑料甚至不需要我們付錢去買,而是他們付錢給我們。”
事實上,從國外進口“洋垃圾”,是否產生新的環境問題,一直為環保人士質疑之處。“環保部、省環保廳對此有充分的調查,有一整套流程來授予進口廢塑料的批文,我們是合格的定點單位。”王中元稱。
不過,王昱捷指出了相關風險。“現在,國家允許進口廢塑料,如果哪天政策變了,國家不允許進口了,原料供應必然產生問題。而且,現在進口這些廢塑料,不用收關稅和增值稅,如果沒有稅收優惠,成本就會提高。”王昱捷表示。
因此,只有國內廢塑料回收體系得到完善,國內廢塑料資源得到充分利用,GMP這種商業模式才會更受到投資人的青睞。
另外,核心技術轉移的問題也受到投資人的關注。
據記者了解,GMP的關鍵設備,即塑料分離機器,是從美方MBA公司購買。新建工廠,塑料分離機器還需要從MBA公司購買。
“當技術不屬于一家公司時,我們很難投,一定要掌握核心技術,或者要有轉讓技術的長期合同。對純粹生產性企業,風投是不會看好的。”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對本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