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化學(中國)有限公司的彈性體研發總監Xudong Huang說,比如,陶氏化學公司“近年來已在中國建立了世界級的研發能力”,在上海的研發團隊人數從五年前的50人增至如今的500人。
埃克森美孚(上海)亞太研發中心常駐上海的亞洲區技術經理Dirk Michiels說,同樣的,埃克森美孚化工公司也于3月在上海建成一座技術中心,這是其在全球第三大的技術中心,專注于開發價值更高的產品,諸如茂金屬和特種彈性體。
他說:“該中心專為支持高端產品的開發而設立。而在商品產品上的研發工作很少。”
作為Flexpo會議主辦方之一的總部位于美國休斯敦的咨詢公司Chemical Market Resources Inc.公司(CMR)說,亞洲本土的研發能力也在快速發展起來。
CMR說,這也是該公司把近幾屆的Flexpo會議都選在亞洲舉辦的原因之一。
CMR的分析師和客戶服務總監J.N. Swamy說:“在我看來毫無疑問的一點是,雖然亞洲在很多地方仍需急起直追,但他們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預期。創新必須迎合市場需求,而如今的需求都集中在了亞洲。”
許多西方或日本塑料市場上的老牌巨頭都在Flexpo會議上做了報告,有些在產品你開發上有了最新進展,有些則在設法將技術許可賣給亞洲一些新興市場上的企業。
但同時,中國國有的石化巨頭中石化集團和中石油集團,以及在中國首屈一指的塑料加工商佛山塑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會議上詳細介紹了作為他們研發成果的各種新產品。
總部設于廣東佛山的佛山塑料集團稱,該公司一直在開發基于熱塑性彈性體的柔性管道,通過利用高能電子束產生的輻射將材料交聯起來,從而克服了TPE在實際應用中的耐熱性問題。
在參加會議的海外企業中,韓國SK Innovation Co. Ltd.公司也公布了自己的最新進展,該公司已經準備好將其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塑料原料的生產工藝投入商用化,此外有望在明年初決定其首座商用規模生產廠的產能大小。
據CMR的Swamy說,雖然亞洲企業加強研發是為了滿足本地需求,但同樣也會對全球市場產生影響。
他說,只要假以時日,這將有可能推動全球企業加快創新的腳步,這也將以極快的速度使如今利潤較高的高檔產品變為日后更趨向價格導向型的產品,利潤空間也將隨之縮小。
為舉例說明,他特別提到了中石化在Flexpo會議上宣布的將開始將其部分級別的茂金屬投入商用化的計劃。
茂金屬市場歷來被陶氏、埃克森美孚和日本三井化學牢牢占據,但隨著亞洲新興市場需求的日益增長,起先是韓國企業,隨后中國企業也開始自主開發茂金屬產品。
他在Flexpo上發表講話時說:“隨著亞洲產量的增加,加上可能將有更多的亞洲企業參與進來,茂金屬的利潤空間將日益萎縮。商用化的潛力已經形成。雖然在今后10年不一定會發生,茂金屬仍將是一個高端市場,但在過去5年里大部分所謂的高端產品在未來10年里很可能將變成極為普通的商品。”
CMR的其他分析師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亞洲企業踏入這一領域,諸如EVA共聚體和PE-100級聚乙烯管樹脂這樣的產品也有可能面臨著同樣的盈利壓力。
盡管中國企業對研發的投入在日益加大,但中國化工行業的一位管理者在Flexpo會議上直言, 這一行業在研發上的投入仍不夠大。
上海市化工行業協會會長許秋塘說,中國在第十二個五年計劃中立下了把化工行業研發投入占經營收入的比例達到3%的總體目標,雖然相比國際標準這一比重仍偏低,但要實現這一目標仍有難度,如果真的實現那將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同樣的,在Flexpo會議上發言的另一位中國化工行業分析師也認為,中國的聚烯烴企業在世界市場上缺乏優勢,因為國內的聚烯烴工廠規模較小,最大的一座也只有世界最大工廠的1/4大。
設在北京的中國化工信息中心(CNCIC)的咨詢部門總經理助理方巍說,此外,國內聚烯烴行業的產品種類也過于單一,只有大約100種不同級別的材料,而發達市場有多達數千種。CNCIC和CMR聯合主辦了Flexpo會議。
他在Flexpo會議上發表講話說,中國聚烯烴行業亟待整合和大大提升創新能力,并在減少外資限制上做出更多努力。
對于在中國的一些西方企業來說,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意味著這一市場對創新的接受度在與日俱增。
埃克森美孚的Michiels說道,相比其他地區,許多亞洲企業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跟上市場變化的腳步。
他說,據預計,在今后十年石化行業約有60%的增長將來自亞洲,而其中中國將占到近一半,中國的客戶將更樂于接受能夠幫助他們提高競爭力的好創意。
他說:“這是中國市場極富正面意義的良性發展。雖然歐美國家企業根深蒂固的觀念有時很難改變,但在亞洲,這里的人們往往對新事物十分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