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普漲、東南亞去年發生自然災害提振了膠價。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資本的炒作和投機。大量資本進入天然膠市場炒高了價格;天然膠價格持續上漲,又使市場對輪胎漲價預期強烈,反過來進一步推高天然膠價格。
近來,滬膠一天的成交量一度長時間超過100萬手(1手為5噸)。去年7月22日日成交量竟然達到203萬手,榮登國內商品期貨市場成交排行榜首位。而國際天然膠的總供應量也不過900多萬噸,當天上海期貨市場天然膠期貨一天的交易量居然超過了全球資源總量。
今年1月10日,滬膠1105合約主力的成交量超過75.33萬手,持倉量僅為19.88萬手。若以每噸3萬元計算,一手才需90萬元,加上12%的保證金,10億元就完全可以操縱天然膠市場了!由此可見,投機炒作已經引導了天然膠的價格走向。
事實上,天然膠的供需缺口并沒有目前市場上表現出來的這么大。去年4月,國家投放了10萬噸的國儲天然膠,一下就穩定了膠價。因為,當市場處于基本平衡或者略有短缺/盈余時,供過于求1%就足以使市場發生改變。由于全球天然膠總體供應量不到1000萬噸,基數非常小,拋售10萬噸國儲天然膠就會超過全球總供應量的1%,就將產生杠桿效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盡管去年10月天然膠進入3萬元時代后輪胎企業多次呼吁,但國儲天然膠在去年4月拋售10萬噸后,就再也沒有了消息。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一輪胎生產大國和橡膠消費大國,但天然膠進口自給率連年跌破30%的國際安全線,并且進口依存還在逐年上升,現已達到8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應該增加天然膠儲備量,建立健全國家天然膠資源調節機制,使國家儲備膠切實起到調節作用。在膠價過低時買進,穩定價格,保護膠農利益,鞏固和發展天然膠生產基地;在膠價過高時拋出,平抑市場價格,降低橡膠加工企業的原料成本,保證企業正常運營。
為避免輪胎行業全線虧損,拋售國儲天然膠應及早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