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同時具備煤化工和石油化工雙行業背景的氯堿企業,隨著電石、乙烯、VCM以及EDC單體價格的高企,生產成本也大幅增加,氯堿企業不得不通過提高產品售價來轉嫁成本壓力。從7月份開始,電石法PVC市場報價不斷攀升,并創出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達到了8500元/噸的高位,距離2008年8月份9000元/噸的高位僅一步之遙。同時,乙烯法PVC市場報價漲幅也超過了1000元/噸。
首先,近期煤炭價格的上漲受到了市場的關注。秦皇島煤炭交易市場公布的數據顯示,在10月份,發熱量為5500大卡的動力煤從每噸720元漲到760元,較去年同期上漲了130元,漲幅超過20%。除了冬季煤炭需求旺季來臨帶動以外,部分“炒樓”資金涌入煤市對煤炭價格的走高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資源稅改革的啟動也加重了市場對煤炭價格走高的預期。業內人士指出,煤炭資源稅改革將由目前的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稅率有望提高至3%-5%,這將大幅增加煤炭的開采和使用成本。而資源稅改革帶來的成本增加仍將通過產業鏈向下游傳導,這將對下游電價、電石價格的上漲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其次,作為煤化工產業鏈中間環節的電石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上漲。作為節能減排的措施之一,國家發改委、電監會、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清理對高耗能企業優惠電價等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清理對高耗能企業的用電價格優惠,對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堿、水泥、鋼鐵、黃磷、鋅冶煉8個行業實行差別電價政策,并自6月1日起,將限制類企業執行的電價加價標準由現行的每度0.05元提高到0.1元,淘汰類企業加價標準由每度0.20元提高到0.30元。由于電石屬于高耗電行業,電價每上調0.1元生產一噸電石的成本就要增加350元,所以,差別電價的執行導致電石生產成本大幅增加,部分電石廠家不堪高成本壓力不得不選擇停產。同時,各主要電石產區也相繼公布了淘汰落后電石產能的目標,導致大量中小電石企業停產,電石產量大幅減少。反映在電石價格上,從6月初到10月底,華北和華東地區電石的主要消費地區電石價格從3500元/噸漲到了4000元/噸的高位,漲幅超過了14%,創下了今年以來的新高。而隨著國家對“兩高一資”行業的調控,電石價格在第四季度仍將維持在高位。
再次,從石油化工生產路線來看,隨著美元的持續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同時,亞洲乙烯、進口VCM和EDC價格都持續走高。CFR東北亞乙烯從7月初的900美元/噸漲至1140美元/噸附近,漲幅超過了25%,雖然受到近期中東乙烯裂解裝置重啟的影響,乙烯報價有所下滑,但目前仍維持在1000美元/噸附近的高位。單體方面,目前進口VCM價格在900美元/噸,較7月初上漲了17%,進口EDC價格更是上漲了近40%。由于我國采用乙烯法生產工藝的氯堿企業除了齊魯石化等少數廠家具備乙烯裂解裝置之外,其余廠家都需要外購原料進行生產,所以,乙烯和單體價格的走高對這些廠家的成本承受能力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雖然氯堿企業可以通過提高產品售價向下游轉嫁部分成本壓力,但由于我國PVC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國外大量低價貨源的沖擊使得我國PVC市場價格難以完全體現其成本變化。而隨著資源價格的上漲,不具備原料配套裝置的氯堿企業在與國外產品競爭中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消失,企業的利潤空間也將進一步被壓縮。
長期來看,資源稅改革和對“兩高一資”行業的限制將導致煤炭、電石等資源產品的價格重心逐步上移。從近期來看,各主要電石產區在限產政策的影響下,電石仍將呈現出量縮價揚的態勢。雖然近幾年我國氯堿行業呈現出向中西部資源豐富地區轉移和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的趨勢,但在短時間內,多數氯堿企業仍將無法避免資源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而這也是影響第四季度化工產品行情走勢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