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橡協會長范仁德認為,目前行業已經到了最困難的時刻。除了天然膠價格暴漲外,還有人民幣匯率的上升以及國外的種種壁壘,都在考驗中國輪胎行業。現在輪胎行業的利潤率已經下降到3%以下,應該引起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的強烈關注。
中橡協輪胎分會秘書長蔡為民分析,此輪天然膠漲價有五方面原因:一是最近資源性大宗原材料價格猛漲,而且天然膠是領漲產品;二是橡膠需求大幅上升;三是天然膠出口國對出口有所限制;四是自然災害使局部地區天然膠減產;五是中間商人為炒作。
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董事長沈金榮則認為,如果今年年初天然膠價格的反彈更多的是市場復蘇的表現,那么這一波天然膠的暴漲,則主要是資本的介入。“盡管目前輪胎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在復蘇,但是國內市場相對還是比較平穩的,沒有大幅度的波動。而最近輪胎廠都覺得輪胎非常好賣,我認為是原材料價格的帶動,這種價格波動是對輪胎市場的一種預期,造成了輪胎需求的上漲,反過來又造成了橡膠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又帶動新一波輪胎需求的上漲。”
沈金榮說,按國際橡膠研究組織最近的預測,今年全球天然膠約有1%的供不應求,需求與供給大約差10萬噸左右,即使預測有偏差,按缺口在20萬~30萬噸算,實際上國儲局已經在上半年拋出了20萬噸儲備膠。那么現在市場反映出來的天然膠缺口為什么那么大?他分析主要是經銷商的蓄水池作用越來越大。“沒人能查清楚他們手上的庫存。這是很可怕的,一旦出現價格下跌,就會再現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價格自由落體,那對市場的打擊將是巨大的。盡管目前輪胎市場需求確實整體在增加,但是更應該把它看成是一種回歸,而不是像現在表現出來的如此緊缺。”
“當天然膠價格達到3萬元以上時,它的需求就會出現變化。比如說企業會調整配方,用合成膠來替代天然膠。浙江的輸送帶企業從5月份以后都不用天然膠了,全部用合成膠。這種效應累積到一定程度,天然膠價格就會出現拐點。”沈金榮分析說。
沈金榮認為,目前國內期貨市場天然膠品種和交割方法設置的不合理,導致天然膠期貨市場極易受到操控,價格極易被人為炒作,沒有起到穩定膠價的作用,而是成為一個劇烈震動的市場,這與國家建立天然膠期貨市場的初衷不符。為此,他強烈呼吁上期所能增加交易品種,且天然膠應不含稅進行交易,這樣多空雙方才能勢均力敵,也才能吸引輪胎企業參與期貨交易。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隨著天然膠價格的不斷上漲,輪胎行業的利潤水平也逐步大幅走低。據輪胎分會對43家企業統計,行業利潤1~3月同比上升112.6%, 1~5月同比上升10.7%,1~6月同比下降9.4%,1~8月更是同比下降22.7%,個別企業三季度利潤甚至同比下降91%。佳通輪胎(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沈偉家認為,這個數字還是用的以前的膠料,如果按照目前的天然膠價格,輪胎企業將全面虧損。
“現在開足工廠產能等于開足了給人家送錢,不開足還少送點錢。”輪胎企業的老總們反映。為此,目前一些大的輪胎企業如杭州中策、雙錢、三角、貴州、華南、風神等均已開始提高輪胎銷售價格,整體幅度在5%左右。但相比國外企業,國內企業的調價幅度仍然相差10%左右。“今年以來,天然膠價格上漲幅度已經超過了25%,合成膠的漲價幅度也在20%左右,這兩種膠占輪胎總成本的60%,顯然輪胎企業僅靠提價無法抵消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劇增。”沈金榮說。
為此,蔡為民建議輪胎企業應根據生產經營情況及時調整生產線,該限產的限產,尤其是對不好銷的產品,以限制原材料需求的擴大以及壓縮企業庫存;加強內部管理,節能減排,降低生產消耗,減少采購成本,嚴格核算經營成本;及時調整、改進配方設計,考慮替代原材料。所有參會企業都認為,這次天然膠價格暴漲,是在企業效益不斷下滑的困難情況下發生的,僅僅依靠企業的自身力量無法應對成本的突然劇增,為此強烈呼吁國家及時出手干預。
“希望國儲局再拿出10萬~15萬噸天然膠,雖然數量不多,但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4月份國儲局第二次拋膠,很快就平抑了天然膠價格上漲的勢頭,5~6月國內輪胎市場比較平穩也與此有關。”沈金榮說。另外,與會人士還強烈呼吁國家降低天然膠關稅,認為現在應該是最好的時機。“在目前的膠價下,關稅已起不到保護膠農的作用,而且還拉大了國內輪胎行業與國外競爭的弱勢。買國外的天然膠,等于為中國買原始森林和綠色環境,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