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國家發改委曾經對煤制油下過禁令。2006年7月,國家發改委接連頒布了兩道禁令,規定不批準年產規模在300萬噸以下的煤制油項目以及在國家煤炭液化發展規劃編制完成前,暫停煤炭液化項目核準。
這兩道禁令使得諸多中小規模的項目陷入停滯,卻保留了神華、兗礦和潞安集團的煤制油項目,并列為煤制油樣板工程。
在這兩年后,連兗礦的煤制油項目也被叫停。2008年9月,發改委發布通知明確規定,除了神華的煤制油項目可繼續從事可行性研究外,“一律停止實施其他煤制油項目”。
這道禁令直接導致兗礦的位于陜西榆林的煤化工項目停滯。兗礦內部人士稱,當時被叫停后公司面臨很大的壓力,完全打亂了原本的規劃。
“和現在相比,當時的煤制油項目并不多,但被叫停,背后肯定是有人向主管部門進言。而當時的技術并不是很成熟,這成為一個很好的借口。”國內一家大型煤炭企業人士稱。
與此同時,兩巨頭尤其是中石化,加緊在煤化工領域內進行布局。早在三年前,中石化就在新疆登記了面積為350平方公里的煤炭區塊。
中石化新能源辦公室負責人當時告訴本報,該區塊的預計儲量是150億噸,中石化計劃投資500億元來在該區塊上開展煤化工業務。目前,中石化在新疆伊犁擁有一個煤制天然氣項目。
項目潛行
接近國家發改委人士透露,國家發改委現在對煤化工項目依然有顧慮,目前在排隊等候批復的項目太多。“項目要想得到批復,就必須到當地調研。因此即使一個一個來,也要幾年時間。”該人士說。
這導致國內不少煤化工項目只能進行一些前期準備工作。目前,國內在建的和進行前期工作的煤制氣項目有10多家,規模多在16億-40億立方米/每年,但到現在拿到批文的只有4家。
大唐煤化工專家稱,國家發改委備案等待批復的煤制氣項目排起了長隊,即使是像神華、中海油這樣的企業的項目也都沒有拿到批文。
盡管短期內拿不到批條,不少企業都采取 “先斬后奏”的方式開展項目。由于這些項目都是地方政府重點支持項目,在地方政府的暗許下,可以率先進行前期工作。
“等到項目都建得差不多了,投資額也不少了,如果到時候發改委不批,幾十億上百億的投資都打了水漂,損失的只是國家的錢。”上述專家說。
本報獲得的資料顯示,目前在新疆正進行前期工作的煤制氣項目已經有十幾個,總規模達到550億立方米。包括神華、中煤、華電、國電在內的央企都已經在開展項目的前期工作。接近發改委的人士說,“不少企業實際上已經獲得了發改委的暗許,它們可以先建后批。”
資源和商業化
這些企業之所以紛紛進入煤化工領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獲得煤化工項目的同時,企業還將獲得一個塊價值不菲的煤炭區塊。
地方政府奉行“逢煤必化”,致使在煤化工領域,“逢煤必化”已成為一種共識。所謂“逢煤必化”,指的是只要有煤炭的地方,都必須上煤化工項目。
幾年前,企業只要承諾上煤化工項目就能夠很輕易地拿到一塊煤炭區塊。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戰略規劃咨詢師侯樂山稱,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各煤炭產區地方政府都要求企業在獲得煤炭區塊的時候,必須立項煤化工項目,白紙黑字,否則不批。
“這樣一方面能夠實現煤炭的清潔利用,減輕碳排放的任務;另一方面又能吸引更多的投資,增加GDP。”侯樂山說。
新疆自治區發改委人士稱,來新疆投資煤化工項目的企業,初衷其實是沖著煤炭來的,“先占著再說,將來要是不給建煤化工,還可以賣煤”。
一個煤化工項目從動工,到完工,最快也要兩三年時間,前提還必須是得到了國家發改委批準。侯樂山稱,在此期間,這些企業是可以通過出售部分煤炭來盈利的,并且收益不菲。
驅使企業紛紛進入煤化工領域的另外一個因素便是煤化工已經具備了大規模產業化運行條件。
本報獲得的一份煤制油主要經濟指標資料顯示,以一個360萬噸/年的煤間接制油項目為例,總投資額為414億元,建成后年均銷售收入能夠達到187億元,稅后利潤實現38億元左右,投資利潤率達到12.34%。
一個共識是,煤制油項目如今已經具備了商業化條件。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鄂爾多斯[17.96 1.53%]分公司總工程師舒歌華稱,目前神華已經投產的鄂爾多斯煤直接液化項目的完全成本在每噸3000元左右,按照熱值換算,相當于國際油價47.5美元/桶時的成本。如今,國際油價在90美元/桶左右。
煤制氣如今也已經具備了相當可觀的盈利前景。據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的數據顯示,目前內蒙古和新疆的煤制氣成本在每立方米1元-1.5元左右,加上灌輸費用也不過每立方米2元-2.5元左右,而西氣東輸二線城市門站平均價格為每立方米3.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