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化工網訊:11月15日電---中國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4%,漲幅創25個月高點.在工業品出產價格(PPI)跳升的同時,流通渠道的通脹壓力也顯得非常大.
以下是關于中國通脹來源和可能應對政策的一些問答:
**中國的通脹源自何處?**
咋看之下,中國的通脹看似顯然由食品價格驅動.食品在CPI中的權重約為三分之一,10月食品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10.1%,而非食品價格漲幅僅為1.6%.因此容易以通脹壓力不是全面性的理由來消除通脹顧慮.如果這樣就錯了.
2007年因為豬藍耳病導致豬肉產量急劇減少.但與當年相比,這次不存在重大的供應沖擊.相反,食品價格上漲壓力的主要來源和房地產市場基本一致:國內巨大的流動性.
流動性對食品價格的影響極大,因為在中國經濟中,農業部門的供應緊俏,且過剩產能并不能發揮天然的消除通脹的作用.相比之下,由于美國和歐洲需求劇減導致工廠將出產目標轉向國內市場,服裝價格一直在下跌.
此外,食品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供應問題的影響.春寒推遲播種并損害蔬菜作用.人工成本上升亦推高農產品的價格.
**中國流動性的來源?**
許多中國官員指責發達經濟的寬松貨幣政策導致資金流向新興市場.
他們擔憂美國的新一輪量化寬松或許是對的,但事實是中國的過剩流動性絕對有著國內根源.
首先,雖然中國政府朝政策正常化邁進,但在控制貨幣增長方面行動緩慢.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月的報告中指出,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創紀錄的放貸存在滯後影響.
其次,資本流動確實讓中國政府頭痛.但就熱錢而言,絕大部分資金來自于正常的貿易渠道,而非投機客之手.過去半年中國貿易順差持續增長,平均每個月220億美元,對投機資金流動即便是最大膽的估測與之相比亦相形見絀.
為了壓低本幣匯率,中國政府印刷了大量人民幣來購買外匯.貿易順差的增長以及嚴格管控的匯率機制共同推動了高能基礎貨幣的創造.
**中國將如何應對?**
上個月的加息是貨幣政策的轉折點,暗示對于通脹的擔憂終于列入最高決策機構的政策日程表.
上周市場緊張的焦點集中于再次加息的可能.盡管距離下次升息可能很久,但多數分析師相信政府會主要通過量化措施發起通脹反擊戰.
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達到紀錄高位,且仍有可能小幅上調.對新貸款的官方目標亦可能更加嚴格,從今年的7.5萬億(兆)元降至明年的7萬億.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恢復舊有的食品價格控制.這些措施會變得更加普遍.為了遏制進口通脹壓力,中國也可能讓人民幣兌美元明年升值約5%..
本月稍晚會收到政府意圖的強有力訊號.中國仍將貨幣政策描述為"適度寬松".有傳聞稱明年的經濟計劃工作會議上可能出現新的表述,如"謹慎"或"穩健".
**關于投機性資金流入和資本控制**
雖然目前不是中國流動性過剩的原因,投機性資本流入卻有可能令問題加劇.
中國的資本管制非常嚴格,但也存在許多漏洞,因為與全球其他國家的貿易和投資聯系廣泛.
近來數月外匯儲備的增長不能完全用貿易和投資來解釋,這暗示資本流入確實在攀升.中國較美國的利差擴大,人民幣升值前景以及火爆的地產和股票市場,均為投機者提供理由來突破中國的管制.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和世界銀行皆表示對中國有能力控制熱錢抱有信心.但政府不會自滿,其已對國內銀行的對外借款行動進行打擊,并將出臺更多措施來補缺補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