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化工網訊 “那個時候心里很慌,就怕出點什么事,大家靠得近,哪家出事了都會波及別人。”這是寧波新翔液體化工倉儲有限公司總經理項小初5年前對鎮海液體化工儲罐區的感受。那時,寧波鎮海化工儲罐區整體安全系數不高,在0.75平方千米的面積上,分布著近200個儲罐,最大的2.5萬立方米,最小的250立方米。
“多家企業在同一地區經營,缺乏統一的現場管理,安全隱患嚴重。”2005年,國務院督導組對鎮海液體化工儲罐區安全生產也這樣評價。
正是在那時,“安全生產協作”的概念誕生了。為了消除各自為戰、整體管理混亂的局面,寧波市鎮海區安監局謀劃在儲罐區建立起一個安全生產的協作系統,對所有企業進行統一協調管理。
但并不是所有企業一開始就都認同協作。“自認為安全生產做得好的企業就想‘單干’,對協作比較排斥,說破壞了企業的自主權,”鎮海區安監局黨組成員、危化科科長吳江說,“說到底,他們是對安全生產協作的效果持懷疑態度。”反對的企業一般是臺資或外資企業,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安全理念。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近200個儲罐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一處儲罐出現安全事故都可能殃及周邊儲罐。通過溝通解釋,老板們逐漸轉變了看法。
2006年,鎮海眾安倉儲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它由儲罐區企業共同出資籌建,主要負責化工儲罐區的安全生產。它沒有執法權,但發揮的作用“一點不含糊”。項小初說:“他們管理得很嚴格、很專業,有不少東西我們沒有注意到,他們一一給我們指出來。”眾安公司的工作人員大多具有行業內豐富經驗,還專門聘請了7位注冊安全工程師,對企業進行定期檢查,并及時反饋相關信息。
“不是簡單地幫著企業進行安全檢查,”吳江說,“眾安公司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企業安全管理交流平臺,促成所有企業都達到一個較高的管理水平。”安全管理比較薄弱的企業在眾安的統一協調管理下,安全水平很快得到快速提升。而原先做得比較好的企業也在交流協作中發現不足,使管理日臻完善。
現在,鎮海化工儲罐區實現了生產調度、安全管理、應急救援和信息監控系統的“四統一”,同時區內安全硬件的改造進展很快。由于有了統一的安全公司,在資金投入方面頻現大手筆:500萬元用于隱患整改,700萬元購置高噴消防車,3000萬元新買一艘消拖兩用船,300余萬元建設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鎮海儲罐區早已摘掉重點安全隱患的帽子,安全環境不可同日而語。
鎮海區安監局相關記錄顯示,眾安公司成立前,安監部門一年前往儲罐區檢查五六次,每次每家企業都能查出5到8條問題。現在的檢查頻率下降為一年一兩次,且已經很難再查出問題。目前儲罐區16家企業已全部通過省級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
記者采訪區內企業時,大家都表示,相對于由外向內的作用力,這種集自身行業智慧,緊密協作,共同托起安全生產藍天的做法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