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邊界的輻射延展:館校合作打造化工科普陣地
當館校攜手合作,共建化工科普基地,化工課堂的邊界就有了更大的延伸和擴展。近期,中國化工博物館與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簽署合作協議,化博將授權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掛牌中國化工博物館科普基地,同時,化博還將依托國家級行業博物館的品牌影響力以及豐富的展覽資源、研究成果,協助學校打造具有自治區特色的高水平化工科技館。此次合作不僅是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建設雙高校的需要,也是化博合作社會力量宣傳化工歷史文化的需求,對館校雙方都具有積極的重要意義。
本次科普基地的授權及建設是化博在探索館校合作交流、科普資源共享方面的首次積極嘗試和有益實踐。有助于以博物館為化工科普策源地和聯動戰略核心,協同高校、企業等社會力量,輻射帶動化工歷史傳承、化工技術科普、化工文化宣傳等工作在全國范圍內蓬勃發展,讓化工“大課堂”吸納更多元的群體,讓化工科普走得更遠、傳播更廣。
“課堂”內容的有機補充:紅色基因助力化工課程思政
當館校積極交流,共議化工課程思政,化工課堂的語料就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機遇。在今年召開的全國石油和化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全國石油和化工職業教育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化工博物館將“化工行業發展史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的思考”這一議題引入分論壇的現場,也讓《中國化學工業百年發展史》再次進入了全國石油化工職業院校的視野。這本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的行業史書,串連著紛繁復雜歷史線索,以時間為線,依時、依序、依事敘史,系統呈現不同階段化工行業發展的史實、特征、重要技術進步、重大歷史事件等內容。同時,書籍還輯錄了百余幅珍貴歷史照片,是中國化學工業發展歷史的形象留存。
行業歷史是專業教學的生動語料,《中國化學工業百年發展史》更能以翔實史料為傳統化工教學賦能。當侯德榜突破索爾維制堿法、抗戰期間愛國化工實業家們舉廠內遷、根據地軍民突破敵方封鎖研制出“馬蘭紙”等具體可感的行業歷史案例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之中,紅色基因能夠更好地厚植于常規化工理論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充實課堂教學內涵,提升學生對于專業課程的興趣,擴展思政教育的維度,讓同學們更直觀、更具體地感知行業的緣起與發展、困境與奮斗、材料的更迭、技術的流變,更易對自己所學到的內容,所接觸的知識,所修習的專業感同身受。同時,讓行業歷史成為課程思政中的常規一環,可以更好講述化工歷史、更好傳播化工歷史、營造更為積極的化工歷史認知氛圍,對于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化學工業關聯百業、關系民生,化工科普不可忽視、不可或缺。當豐富的化博歷史資源與專業的高校化工教育碰撞結合,聯動形成合力,化工科普的“大課堂”將在營造人人理解化工、人人熱愛化工、人人支持化工的美好愿景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