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熱電聯產能效、能耗限額及計算方法》(DB33/642-2019)的多位起草人和省內的行業資深專家,會同上海全應科技專家團,就能效驗證的方法和驗證標準進行深度探討,以期在新的技術背景下為行業帶來與時俱進的啟發。 3060碳達峰碳中和,各省市陸續出臺雙碳路線圖。近日,浙江省公布雙碳時間表和路線圖,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以數字化改革推進雙碳系統性變革落地見效。 熱電聯產作為浙江省重點高能耗行業,近幾年正逐步利用新技術、新工藝進行轉型升級,并在節能和減排方面取得重大成效。期間,標準(DB33/642)發揮了積極作用。 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飛速發展,智慧熱電以不可阻擋之勢襲來。即時性、精準性是“智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現有的標準能否滿足需要“智慧”需求成為行業關注的一大重點。
此次行業專家研討會應時而起。出席此次研討會的專家有浙江省熱電行業知名專家李軍,浙江龍德環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郭志仁,杭州熱電集團投資部經理、熱電節能專家張忠明,中國聯合工程公司電力工程設計院院長錢懷洲。 全應科技專家團代表為CTO 黨海峰、技術副總裁熊杰、全應工業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滿承波、銷售VP王曉冬和浙江區總經理鄭興。
能源能效計算法與能源價值計算法 眾所周知,熱電廠同時生產熱能和電能兩種形式的能源產品,不同品質的熱能以及電能之間在能量數量上可以對比,但在能量品位上相差甚遠。如何用一套統一的能耗計算指標來對熱電廠的能效進行評估就變得比較復雜。 目前我國普遍采用熱量法作為能效計算方法,包括浙江省《熱電聯產能效、能耗限額及計算方法》(DB33/642-2019)在內的很多相關地方標準都是基于這個方法,依據“熱”和“電”兩種產品消耗能量的熱量進行成本分攤并據此進行能效、能耗計算。這個方法是以“好處歸電”的思路將全廠的能效統一到供電標煤耗。 作為此項標準制訂專家組成員的郭志仁和張忠明解釋道,此標準有其產生的背景,有適用性也有局限性。該標準是典型的能源能效計算法,其目的是用于衡量生產設備工藝的能效水平,而不能精準衡量熱電廠動態生產運行工況下的能源價值轉換效率水平。 截至目前,熱電行業還沒有被普遍采用的基于能源價值轉換效率的評估方法。 全應科技聚焦熱電行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最新技術優化熱電生產全過程,以此提升生產能效和全廠經濟性。為了能夠客觀評價熱電廠能源價值轉化效率的提升,全應科技創造性地提出以“噸標煤產汽”和“噸蒸汽收益”的兩段式能效驗證方式,以能源價值而非能源數量來衡量全廠能效。這一方式獲得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同時也在行業中被逐步采用。 與會專家認為全應兩段式的能效計算方法,基于“能效最優與經濟最優并不等價”為出發點,以能源的價值來衡量運行優化的能效提升,將經濟指標和技術指標高度融合,彌補了現有標準缺失經濟評價的不足,擁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專家觀點:未來將會是能量價值來衡量能效 會上,雙方專家熱烈探討,觀點精彩碰撞。 浙江省《熱電聯產能效、能耗限額及計算方法》(DB33/642-2019)的制訂者之一張忠明,長期從事熱電節能及價值研究,現場分享了多年的研究成果——能源價值轉換理論及在此基礎上的價值轉換計算方法。 該方法與全應科技基于兩段式價值計算的能效計算方法在思路方向上相一致,都充分考慮了能源在不同形態下價值的變化,把追求價值轉換增值作為經營管理的目標,非單純考量能源轉換效率。 雙方專家認為,未來可在全應的兩段式驗證方法的基礎上,將熱電系統分解成更多更小范圍的子系統,在精準性上下功夫,獲得更為廣泛的應用。 據悉,后續雙方還將進一步推進熱電廠運行能效評估標準方法的建立。
結論:節能是重點,方法需創新,共同助力雙碳戰略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熱電生產和消費國,熱電產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42%。雙碳戰略的落實,熱電行業任重道遠。 熱電作為浙江省高能耗重點行業之一,據統計,目前省內熱電企業百余家,2020年消耗原煤超4000萬噸(當年全省煤炭消費總量為1.31億噸),占比達30.5%。 與會專家李軍算過一筆賬,以浙江目前的體量,按1%的節能效率提升計算,每年可減少原每煤消耗量40萬噸,減少80萬噸二氧化碳凈排量。 在浙江區域,海寧大都市熱電、安吉臨港熱電、金華寧能熱電、寧波杭州灣眾茂熱電等一眾標桿企業先后與全應科技達成深度合作,能效提升均達到2-5%,高效節煤降碳,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熱電行業需要新技術的加持,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行業是未來的趨勢。”數據面前,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新技術的應用為行業帶來全新的機遇,整個行業和其中的企業應抓住時機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助力雙碳戰略落地。而在此過程中,各項政策、標準也需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向前,為行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