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從0到1,是無數工匠的執著“死磕”
對于制造火箭“心臟”的特種熔融焊接工,最考驗的就是人的穩定性、協調性、悟性,特別是悟性。焊接時,很多東西都是表面看不見摸不著的。做一名優秀的焊接工,一方面需要物理的、化學的、數學的、力學的、冶金的以及機像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更需要理解知識后進行實踐。悟性需要綜合知識的積累,而穩定性與協調性則需要苦練。高鳳林在DIGIX TALK演講中回憶道,自己曾經通過舉水缸鍛煉穩定性、通過舉磚塊練習協調性,最終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相比其他人提前一年半出師。
出師后,高鳳林參與了國家首個低溫液氫液氧高性能發動機型號的研制。然而,發動機研制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瓶頸。為了滿足負273度的液氫的低溫要求,項目組特別研制了一種新材料。然而這個新材料,在沖壓工藝時遇到了問題,一沖就裂,耗時良久均難以突破。難關當前輪番上,棘手的難題落到了高鳳林頭上,他馬不停蹄翻資料查知識,終于弄清了關鍵所在,新材料馬氏體不銹鋼不同于過往的阿爾法不銹鋼,對于操作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最后通過調整細結晶,加上脈沖技術,成功解決了新材料沖壓的問題,新型發動機也得以研制成功。
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繼,鑄就中國火箭全球發射數量全球第一
2018年,我國火箭發射數量躍居全球第一,總發射量達39發。在1990年之前,國家的發射水平都是一發到兩發的水平。其制約因素在于發動機的性能與低合格率限制了發射需求。為了研制出更大推力與更高合格率的高性能發動機,技能、知識、技術水平的投入都需要躍升到一個新水平。
高鳳林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提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同時具備高端知識與高端實踐。他指出,沒有理論支撐的實踐走不到長遠,沒有實踐支撐的理論走不到高端;只有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印證理論才能解開一道又一道制約航空發展的關鍵制造難題,最終讓火箭發動機合格率由29%提升到現在的97.8%。確保國家近年的火箭發射實現爆發式的增長。
高鳳林在DIGIX TALK演講中分享道,他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長期努力地持續專注一個領域,這也是他本人堅守崗位的一大原因:做到團隊極致就是團隊品牌,做到行業極致就是行業品牌,做到國家極致就是國家品牌,做到世界極致就是世界品牌。中國航天匠人打造得無疑是一個世界品牌。他們突破極限精度,將龍的軌跡劃入太空,破解20載航天發射高性能發動機不足的難題,讓中國繁星映亮蒼穹,焊花閃爍。正是有這樣一群中國工匠,前仆后繼執著呈現科技之美,把科學家的夢想、工程師的圖紙變成現實,將中國夢實現。
DIGIX TALK作為華為終端云服務擁抱新知和多元觀點的分享平臺,為探索更多美好發聲,廣邀各行各業對美好有見解、有主張的嘉賓進行話題演講,與觀眾一同探索科技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消費者可通過華為視頻或滔客說APP觀看視頻內容并參與互動,每周五會持續上線新的內容,讓更多人來認識美好、發現美好和傳遞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