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從事某個領域的研究,其實是一種緣分。回想起我們與ODS替代品的結緣,也同樣充滿了偶然性。”郭心正老先生的一番話里透著自豪。作為我國最早從事ODS替代品研究與開發的開創者之一,他在保護臭氧層方面所作的貢獻功不可沒。1987年秋,身為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氟烷烴課題組負責人的郭心正了解到當時召開《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國際會議的情況時,立即產生了濃厚興趣:研發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品,這難道不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新方向嗎?
機緣湊巧的是,當時浙化院剛成立氟化所,新組建的氟烷烴課題組正在為選擇科研方向而發愁。蒙特利爾傳來的消息讓郭心正和他的同伴們萌生了一個大膽想法。在征得院領導同意后,他們毅然決定放棄氯氟烴和哈龍課題,轉向ODS替代品研發。說干就干,1988年春,國內第一個ODS替代品課題組在浙化院成立了。
轉眼20多年過去了,創業初期白手起家的種種困難和艱辛自不必細說,郭心正等浙化院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在ODS課題組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那時候,ODS替代品對于各級政府來說還是個新名詞,爭取課題研究經費基本無望,他們只能利用原有的哈龍和氯氟烴成果和經驗,開展一些橫向技術服務來獲取一定經濟收入,勉強維持ODS替代品的研究和開發。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從1988年到1990年,課題組成功探索出了數種ODS替代品的制備技術,包括HCFC-123、HCFC-152a、HCFC-141b、HCFC-142b等。為盡快通過市場檢驗,縮短產業化周期,他們把研究與市場結合得非常緊密,實驗室一出產品,馬上投入應用,同時與國內外生產廠家和高校廣泛建立聯系,積極參與國內國際技術交流等,最終引起了原化工部的關注。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國內履行《議定書》聲勢擴大,進行ODS替代品制備研究逐漸成為各級政府共識,浙化院的一些ODS替代品項目相繼被列入國家、部、省的科研計劃,浙化院在行業中的影響力日益得到提升。1996年,浙化院被提升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ODS替代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托單位。
如今,該中心已經是國內從事ODS替代品開發最早、品種最全、產業化成果最多的企業。中心累計開發各類替代品17個,其中11個已經實現產業化,HCFC-123、HFC-245fa、HFC-143a等6個品種在國內或國際市場份額第一。2007~2010年,該中心共取得七氟碘丙烷、HFC-227ea、HFC-125等產業化成果5項,為中心ODS替代品產業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迄今為止,該中心已累計獲得41項授權專利,HFC-161、ZCI-70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處于國際領先。
“過去我們主張‘品種跟蹤國際,工藝技術創新’,這適用于初級階段。現在,我們需要轉變思路,把研究重點放到品種創新上來。經過這么多年積累,我們已經具備這個實力。”該中心負責人表示,“只有實現了品種創新,我們才能擺脫總是追在國外產品后面跑的命運。”
進入2000年后,HCFC-22淘汰提上日程,HFC-407c和HFC-410a作為新一代空調制冷劑逐漸在國內推開,其價格奇貴,利潤豐厚,但是市場卻被來自發達國家的進口產品所壟斷。浙化院此時完全有能力生產該類產品,卻由于受到專利權制約,無法在市場上銷售。這深深地刺痛了浙化院人的心,同時也促使浙化院管理層開始重新思考研發思路。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年,浙化院開始與浙江大學合作開發HFC-161及其混合工質系列產品,最終獲得成功,其產品環境性能、制冷性能、能耗等,均全面超過了進口產品HFC-407C、HFC-410A。近年來,該中心相繼開發出了新一代ODS替代品7個,產品品質與國際基本保持同步。
雖然對前景保持樂觀,但目前國內ODS替代品行業的現狀是競爭無序,整體創新乏力。郭心正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方面,在產業發展統籌協調方面,還存在著很大差距。這是造成目前國內ODS替代品產業競爭激烈、創新乏力的主要原因。同時還要注意到,ODS屬于精細化學品,全球市場總量有限,以HFC-125為例,全球市場年需求量大約在5萬噸,總量也是非常有限的,而國內的企業往往忽視這一現實,一上就是5000噸/年、10000噸/年,甚至2萬噸/年,美其名曰規模出效益,實際上是自相殘殺,損己不利人。這種情況需要引起政府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