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回復美國之音有關美國是否會就稀土問題上訴WTO的電子郵件中表示,對此事不予置評。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大田(上白下田)章宏(Akihiro Ohata)10月12號說,中國對日出口稀土礦物狀況還沒有恢復正常。他說,如果到本周末,問題得不到改善,日本將采取措施,其中包括與中國進行直接談判。大田章宏沒有提到向世貿組織申訴事宜。
《紐約時報》援引貿易律師的分析稱,由于中國并沒有通過任何正式的文件和公開聲明表示要禁止出口,即便案子上訴到世貿組織,想要贏得起訴的勝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日本問題專家邁克爾·奧斯林(Michael Auslin) 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向世貿組織申訴并不是處理禁運問題的最佳辦法。
奧斯林:“我的看法是,WTO的整個進程非常緩慢,即便是問題得到關注,這也是一個冗長的過程。我們現在說的是禁運或是出口緩運,而這一定會影響企業的生產。通過WTO的進程,不會馬上找到解決辦法,甚至也無法澄清問題。”
他認為,中國向日本停止出口稀土實際上是把資源當成了一種武器,因此日本也應該采取相同的辦法,通過外交或是經濟反制裁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不過,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做法在六月份提出過批評,世貿組織在一份評估報告中說,“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不管是什么原因,出口限制都將減少被限產品的出口量,同時將供應轉向國內市場。”
盡管政府方面的態度還不明朗,但是,美國一個行業組織已經要求政府將中國控制稀土的做法提交世貿組織裁決。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9月初向美國貿易辦公室提交訴狀稱,中國在清潔能源方面的相關政策和做法已經使得美國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廣闊發展空間受到了“威脅”。
該協會在訴狀中提到的一個論點就是,清潔能源行業的太陽能電池板、風電渦輪機、高效電池、高效照明設備等生產依靠大量稀土元素,中國作為稀土大國,采取了各種出口管制手段,令2010年稀土元素出口配額比上年減少了一半。由此推高了國際價格,使外國企業生產原料嚴重缺乏。
奧巴馬政府將在10月24號就是否進一步行動做出裁決,若決定受理,此后可能展開長達一年的調查,其間也可能會與中國政府進行磋商。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奧斯林還說,中國暫停向日本出口稀土是一種資源欺霸(resource bullying)行為,與俄羅斯切斷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如出一轍。美國、歐洲和日本應該在這起事件上聯手,向中國發出共同的信號。
奧斯林:“不管是公開還是實際上的禁運,中國將爭議(日本扣押漁船船長事件)擴大化,報復日本。工業化國家應該考慮他們該如何作出回應。我的看法時,及早作出強烈的回應是必要的。”
看起來,德國總理默克爾正是這么做的。彭博新聞社報導,默克爾呼吁歐洲必須對中國在資源方面的擴張行為作出回應。
默克爾星期三呼吁歐洲協調行動,加大對東歐和中亞的投資,以共同應對中國控制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資源的問題。 歐洲一個行業組織說,中國利用東歐和中亞的金融危機,將觸角伸向了這些國家的資源市場和稀有礦產。
有關中國向日本禁運稀土的消息對西方國家來說是一個警鐘,美國已經考慮重新開啟稀土礦,日本在澳大利亞等國尋求新的礦藏的同時,還宣稱要開發新技術,從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稀土,把日本變成稀土回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