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化工網訊 7月8日,天冠集團實驗室工作人員經過7天縝密測試和對比得出結論:搭載“神舟九號”遨游太空的天冠微生物菌種實現有利變異,其耐受性、穩定性和酶活性進一步增強。據悉,天冠集團將從中篩選出最優質的微生物菌種進行培育和推廣,以進一步提高纖維素乙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6月16~29日,“神舟九號”遨游太空13天,包括搭載天冠微生物菌種進行太空誘變實驗在內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等科研任務圓滿完成。7月1日,神舟九號返回艙開艙儀式在京舉行,并在開艙現場進行了搭載物品的移交。天冠集團在此后的7天時間里完成了對微生物菌種的檢測。
據天冠集團董事長張曉陽介紹,天冠集團此次送入太空的微生物菌種共有4類,分別是纖維素酶、木聚酶和兩種酵母菌。目的就是利用太空誘變育種方法,以求在短期內獲得與纖維素乙醇生產密切相關的微生物的有利變異,提高纖維素乙醇的轉化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高效發展。
這些微生物菌種“回家”后,天冠集團實驗人員隨即對其進行了測試和對比。工作人員指著6個裝滿粉狀固體的、小拇指大小的試管說,這就是遨游太空的微生物菌種,別看它們體積小,卻含有10億個微生物細胞。在太空強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環境下,微生物菌種的基因已發生了有利變異,耐受性,穩定性和酶活力明顯增強。
近年來,世界多數國家紛紛將目光瞄向了新能源,尤其是在用纖維素原料生產燃料的研究上。上世紀90年代,天冠集團率先進軍生物能源領域。目前,該集團年產1萬噸纖維素乙醇示范項目已通過國家驗收。但伴隨著纖維素乙醇產業化步伐的加快,需要不斷提高纖維素乙醇生產過程中微生物的有利特性,最大限度降低噸乙醇成本。因此,微生物菌種的優劣顯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