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化工網訊:在全球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今天,0.74元實在是微不足道。但就是這不起眼的0.74元,卻卡住了中俄兩個大國的天然氣合作談判。俄方要價和中方出價的差額折合成人民幣是每立方米0.74元。
當6月15日胡錦濤主席開始訪俄時,業界都期待中俄天然氣合作能列入雙方合作的項目清單中。但隨著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正式確認“中俄天然氣價格談判將被推遲”,宣告已經談了多年的中俄天然氣貿易談判失敗。
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雙方價格上的這0.74元的差別。
根據中俄雙方政府此前達成的共識,未來30年內俄羅斯將通過東西兩條管線每年向中國輸送6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其中,西線即來自西伯利亞的天然氣管線將在中國新疆的阿爾泰入境,從2015年開始向中國輸送天然氣,每年達到300億立方米。東線起自科維克金,從中國東北入境,年供氣量約380億立方米。
目前代表兩國進行談判的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和中石油的報價分別是每千立方米350美元和235美元,相差115美元,合每立方米約0.74元人民幣。以此計算,在30年合作期內將總共產生超過1000億美元的差價。
俄方:不能賣低于供歐的價格
“我們現在向歐洲賣的天然氣價格是每千立方米350美元。我們不能低于這個價格向中國供氣。”俄國家杜馬副主席、俄天然氣協會主席瓦列里·亞澤夫提出的是俄方的觀點。
亞澤夫表示,到2011年底,俄羅斯向歐洲出售天然氣的價格會達到每千立方米400美元。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俄羅斯向歐洲天然氣的出口量曾出現下降。但他認為,目前這一情況已經發生了轉變。隨著國際金融復蘇,歐洲的需要會越來越大,西方國家越來越多依賴天然氣。尤其在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后,很多國家的核電計劃縮減,天然氣依賴性越來越大。同時,中東的動亂局面使歐洲整個天然氣的進口減少25%,迫使歐洲改變自己的政策,加強與俄羅斯的天然氣合作。此前,歐洲大約30%的天然氣來自北非。
亞澤夫還給出了另一個堅持這個要價的理由:“俄羅斯權威專家近期的預測是,若干年內我們供給歐洲的天然氣價格每千立方米肯定會保持在300美元到400美元。如果說現在,俄羅斯花了很多精力開采氣田、鋪設管道,結果輸送到中國,只能以中方要求的235美元每千立方米賣出,這等于是做了一個虧本的貿易,我們何苦呢?而且,如果按照中方的定價,我們最后賣給中國的天然氣甚至比賣給我們國內的消費者還要便宜,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據了解,俄羅斯一直對其國內天然氣價格進行嚴格控制,使其價格維持在比較低的位置。但從2011年1月1日起俄羅斯取消了對國內天然氣價格的政府管制,隨后有專家預測稱俄羅斯的天然氣價格有可能沖上200美元/千立方米。
亞澤夫認為中俄雙方在天然氣價格上的爭議不足為奇。他說,俄羅斯向歐洲輸出天然氣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但俄羅斯和歐洲之間在天然氣價格上仍然時時有爭議。
俄羅斯是天然氣出口大國,與很多國家都有天然氣交易。圖為俄羅斯總理普京在遠東天然氣管線開工儀式上留言。 (CFP 供圖)
中方:中國市場難以接受高價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徐博認為,350美元/千立方米的價格中石油必然無法承受。因為以此價引進來不但會造成中石油巨虧,也難以在下游找到買家。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算了一筆賬:根據兩國的報價,折合成人民幣每立方米分別為2.26元和1.52元。目前,北京天然氣終端消費價格僅為2.05元/立方米,其中還包含了管道運輸費約1.5元/立方米。“按照現在比較猛的漲價方式,每次上調2毛錢或者3毛錢,也需要漲價5次才能達到俄方的要價。以目前的宏觀經濟環境分析,市場在短期內難以接受昂貴的氣價。”劉毅軍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晶則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中方的定價依據。她表示,中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格沒有完全和國際接軌,中國天然氣的價格僅是同類油品的30%,而國際上的價格是60%。如果說按照俄方的350美元/千立方米進口,天然氣作為上游產品,必然會推動國內的工業產品價格上升,通脹加劇,整個經濟就會出現波動,影響經濟的穩定發展。
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龐昌偉也表示,中國的天然氣價格改革還沒有完成,其價格當然也在提高之中,但是再提高也不會讓中國以超過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價格來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否則的話我們的工業,我們的居民用戶都會承受不起的。比如令人關注的化肥價格。
據了解,雖然國家發改委去年6月1日上調了國內天然氣價格,但國內包括化肥在內的工業用天然氣價格仍低于國際市場價格。以長慶油田供氣價格為例,此次調整后化肥和甲醇等工業用氣價格基準價分別為每立方米0.92元和1.505元。別說以俄方的報價,就是以中方的出價進口的天然氣,很多下游化工企業都用不起。
“因此,每千立方米350美元的價格是根本無法被中國市場接受的。”龐昌偉說。
雙方:進出口各有剛性需求
雖然雙方有如此巨大的價格分歧,但是卻沒有一方要放棄合作,反而都在加緊推進談判。原因在于,一個必須要進口,而一個必須要出口。
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規定,到2015年中國天然氣使用比例要由目前的4%提高到8%,消費量達到2600億立方米。但目前中國天然氣年產量維持在千億立方米上下,中國不可能用自己的資源滿足國內的需求,必須從國外大量進口天然氣資源。
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天然氣缺口達30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升至12.8%;2015年,中國進口天然氣將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30%;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0%左右。近年來,中石油已分別同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簽署了天然氣進口協議,通過中亞天然氣管道從新疆進口。同時,中石油還相繼建設了中土、中緬天然氣管道和接收澳大利亞及中東液化天然氣終端,并加大了對非常規天然氣的開采和合作力度。
而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資源生產國,加大天然氣出口也是其能源政策的必然選擇。
據了解,目前,俄羅斯天然氣出口量中有80%以上供給歐盟國家,隨著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需求不斷下降,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量正處于下滑通道。此外,歐洲國家則在繼續分散天然氣進口來源,并以此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程度。2009年,歐盟從北非及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減少了13%,俄羅斯天然氣出口量和出口金額則分別減少了13.9%和40.7%。俄羅斯經濟發展部更預測,2011年和2012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量還將分別下降6%和5%。俄羅斯急切需要找到新的市場,這也是俄羅斯試圖開拓中國等其它市場的首要原因。
正如2010年10月俄羅斯總理普京所說:“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必須多元化,特別要考慮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市場。”
破局:價格之爭必有解決之道
盡管在價格上雙方各執一詞,暫時不能達成一致,但雙方都對此次合作表示樂觀。專家們表示,如果在價格上大家各退一步,雙方的合作前景仍是十分令人期待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孫永祥表示,解決價格問題,最重要的是在談判的過程中,不要只從各自的商業利潤出發,而要從雙方能源合作的戰略角度思考問題。
亞澤夫也稱,解決雙方價格分歧的關鍵在于雙方都要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是否愿意在價格方面做一些調整。
俄羅斯能源部部長謝爾蓋·什馬特科也曾表示:“雙方應當從這一交易的內容方面出發向妥協方向靠攏。這不是鬧市討價還價,而是戰略性的大交易。”
俄羅斯能源咨詢公司專家魯季欣說:“如果中國能在澳大利亞買到每千立方米145美元的液化天然氣,為什么還要多付錢買俄的管道天然氣?”他的言下之意是,俄應該在價格上作出讓步。
龐昌偉則認為,俄羅斯應當分階梯提高對華天然氣出口價格,而不應該套用對歐盟的天然氣出口公式,應當考慮與中國共同構建俄羅斯東部天然氣對中韓日的區域天然氣市場價格。即價格公式不應當單純與原油和成品油掛鉤,而應當采用彈性的、以中日韓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平均價格和中國煤層氣開采價格作為基數變量。如果以這個思路談判,中俄就有望在今年年底達成西線天然氣進口合同。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雙方管道已經建成,無須擔憂通氣的問題,最后必然是雙方都退一步,以都能接受的價格達成一致。不然前期管道建設的費用將白白投入,造成的損失巨大。
林伯強還建議,可將俄羅斯企業引入中國市場。一旦成功,除能保證我國天然氣供應外,也有利于穩定天然氣價格。“你出能源,我給你一塊兒市場,這種合作比單純的能源進口要好,最起碼供應源是有保證的。一旦進入中國市場,俄羅斯企業要想獲得更大的份額,也會降低價格。”
天然氣價格的變化對我國工業影響巨大,這也是中方在與俄羅斯天然氣談判中堅持自己價格的原因之一。圖為一家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肥生產車間。 (趙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