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化工網訊 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實體經濟在二戰后首次整體衰退,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出現了一定的困難,部分化工跨國公司也開始減少在華支出、推遲項目。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政策是否已經發生改變?中國市場是否依舊誘人?在中國的投資高回報是否依舊可期?出席本月中旬召開的2010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的外資企業,對在華投資前景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多元化鼓勵外資政策未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趙普平博士表示,有些人抱怨外資企業投資環境在惡化,事實上,從稅賦水平來看,到目前為止,外資在華企業的稅賦水平仍然明顯低于中資企業,外資企業仍然在享受一些鼓勵性政策。有外資企業反映稅賦在小幅提升,這其實主要是由于內銷增多,其整體稅賦水平仍然低于中資企業。他指出,國務院今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對進一步完善投資環境,加快吸收外國公司投資,尤其是加大跨國公司的投資對中國結構調整的作用方面給出了很多明確意見,其中就包括鼓勵跨國公司面向中西部地區來擴大投資。同時,在吸引跨國公司投資方向上,也進一步提出了多元化的政策,拓寬投資領域來促進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發展。
變中外競爭為合作共贏
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主席、贏創(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大海博士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確實發生了變化,中國企業的能力在不斷提升,現在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外資企業和中資企業之間的競爭。實際上,來自歐盟的投資,只占在華外商投資的3.37%,比例相對較低。其實,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在哪些方面中資企業可以和外資企業共同提高;在哪些方面可以做些改善,使外商投資的比例做些調整。
瓦克中國公司總裁周博世表示,很多中國公司其實也是跨國公司,化工企業間實際上是跨國公司與跨國公司之間的一種合作。這種伙伴關系非常重要。每個公司都要有獨特的能力,有獨特的商業模式,服務于整個供應鏈。大家需要做的就是要密切合作,共同促進整個行業供應鏈的效率,促進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趙普平認為,中國正在成為企業的成本中心、生產中心和利潤中心,跨國公司正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國。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加上中國本土市場的增長潛力,將會催生出一個跨國公司和中國公司雙贏的格局。
結構調整孕育新沃土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表示,“十二五”中國化工行業的一個重點是結構調整,必須盡快完成從基礎化工原料向發展高新化學品轉變,從規模化發展初級化學品向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的轉變,從粗放型生產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轉變。她認為能帶入中國國內缺少的專用技術或是中國很需要的某種資源,對中國化工產業調整起到很大作用的投資將會非常受歡迎。
趙普平說,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在研發方面投入比中資企業比例要高,外資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能力明顯高于非外資企業,跨國公司本身所擁有的技術優勢也會在中國國內形成一種技術外力效果。因此,在中國追求技術創新的背景下,對跨國公司繼續發揮在技術方面的優勢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的機遇。
默克化學中國董事總經理趙賦斯也認為,跨國公司可在中國石化行業調整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據他的觀察,過去中國企業更關心原材料成本,現在則更關心下游客戶的需求。默克作為特種化學品生產企業,已經越來越將中國看作是全球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很多客戶都已經移至中國的情況下。而且在華投資不是孤立的,是公司全球戰略的一部分,在中國生產的產品是整個產品組合的一個部分,在中國市場上的銷售也是全球市場銷售的一個組成部分。
新興戰略市場惹人愛
帝斯曼中國公司運營及責任關懷副總裁戴聞思指出,帝斯曼作為一家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公司,新興市場是其重要的戰略關注點。“2009年,帝斯曼在華銷售收入接近12億美元,今年的目標提升至15億美元,這反映出我們對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的戰略重點。”
美國科聚亞公司首席執行官羅克己先生表示,中國剛剛公布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子、汽車等行業用的阻燃劑,風能系統用潤滑油,汽車用抗氧化劑、紫外線穩定劑及發動機機油添加劑,汽車潤滑油添加劑,光伏太陽能用有機金屬化學品等產品都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作為全球聞名的特殊化學品上市公司,科聚亞將通過合資、收購以及新建、擴建生產基地等方式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上海地區總部也將成為公司全球領導人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