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可能對我國產生的影響,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昨天權威發布: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情況趨于穩定,周圍環境放射性水平呈繼續下降趨勢。
另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冰島、芬蘭、法國、瑞典、韓國、土耳其、俄羅斯、加拿大、菲律賓等國都宣布監測到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釋放的極微量放射性物質,其中韓國最高,為當地天然本底的幾千分之一。
昨天,在我國東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華北部分地區空氣中新監測到來自日本核事故釋放出的極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小于巖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陽等自然輻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輻射量的十萬分之一,相當于乘坐民航班機飛行兩千公里所受宇宙射線照射量的千分之一,對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會產生影響,無需采取任何防護措施。
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陳曉秋表示,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后,我國也陸續在一些地區監測到放射性物質。這次測到的濃度約為當時所監測到最大濃度的萬分之一。
至于日本宣布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區域內的土壤樣本中監測出了放射性钚,陳曉秋表示傳播到我國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放射性钚釋放到大氣中,钚呈顆粒物形態,傳播一段時間后就會掉落到地上,主要沉降在近距離。因此,在我國被監測出的可能性很小,更不用說對人體產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