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調價窗口開啟 批發市場“價高市淡”靜待調價
根據東方油氣網監測,截至2011年3月21日,布倫特原油現貨、迪拜原油和辛塔原油評估價平均為111.642美元,三地移動平均值109.580美元,三地原油價格變化率為11.742%。息旺能源監測的數據也顯示,截至3月21日,三地原油價格加權平均變化率達到11.64%。至此,我國成品油調價參照的“22個工作日+4%”條件已經充分滿足。
東方油氣網油品部主管馮臻表示,近日北非局勢惡化,擔憂情緒助推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大漲,后期三地油價變化率仍有望繼續上行,理論調價的幅度將越拉越大。
雖然時間條件和三地油價變化率漲幅均已滿足,市場對調價的判斷也較為一致:“價格肯定會上調,但政策落實的時間恐怕會拖后,漲幅也一定會壓縮。”
從國內批發市場的表現來看,中石油、中石化兩大主營單位高位穩價意愿較強,對汽柴油繼續實行“控制批發保證零售”的政策。同樣,受高價影響且國內需求依然清淡,故成品油批發市場整體行情低迷,購銷冷清,各方都坐等調價。
由于兩大主營單位控銷,市場不得不尋找地方煉廠的成品油資源,進而推高地方煉廠報價。據東方油氣網的監測,3月21日,受國際油價走高的提振,山東長城、昌邑、勝華、東方華龍、博興永鑫等9家地方煉廠的汽油價格分別上漲30/噸-100元/噸不等;山東晨曦、海化、正和等7家地方煉廠的柴油價格分別上漲30/噸-120元/噸。
高油價背景下 國內成品油漲價壓力難緩
日本特大地震之后稍稍“低頭”的國際油價,在近日再度抬頭。截至3月21日,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WTI4月期貨結算價每桶102.33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漲1.26美元;倫敦洲際交易所布倫特原油5月期貨結算價每桶114.96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漲1.03美元。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惡化的利比亞局勢將進一步推高市場的恐慌情緒,國際投機勢力可能借助這一由頭繼續炒作國際油價。從中長期來看,二季度國際油價有望進一步走高。在國際油價居高不下、國內通脹壓力依然很大的背景下,國內成品油調價的執行難度非常大。預計此次調價窗口打開后,國家發展改革委不會立即調價,政策落實甚至可能拖至二季度。
息旺能源原油分析師李莉也表示,國際油價在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下可能持續維持高位,中東北非地區動蕩的因素將在中長期持續支撐國際油價的上漲。
“高油價背景之下,新興市場受沖擊可能最大。”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聞岳春表示,新興經濟體的CPI組成中,30%-50%與能源和食品價格相關,油價上漲傳導至食品價格,將推高通脹水平。
考慮到國家一貫“慢漲快跌”做法,分析人士認為我國成品油調價政策可能拖至4月份才正式實施。但在國際油價不斷上漲的趨勢下,中長期我國成品油漲價的壓力難以緩解。即使此輪調價兌現,也許22個工作日之后,國內可能又將迎來下一輪調價窗口。
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周明春在上海表示,國家主管部門正積極研究繼續完善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希望推出一個兼顧各方面利益,也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和市場化方向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
替代能源戰略借勢提速 推動節能減排是當務之急
不僅僅是對中國,高油價正在給全球經濟施壓。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清潔替代能源的發展正在借勢提速。
當前,一種新型天然氣開發技術正從美國推廣至世界各地,喚起了全球清潔化石燃料儲量大幅度增長的希望。這種技術被用來提取一種黑色巖石層(頁巖)中的氣體——頁巖氣。
復旦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力波表示,美國非常規天然氣的發展已經對其能源發展需求形成了重要支撐,并有效減輕了其對石油的依賴。在美國原先用煤、用油的工業企業很多都選擇成本較低的天然氣。
這一動向將引發世界能源供給結構的深刻變化。目前,北美以外的地區和國家對頁巖氣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積極采取行動。
作為我國天然氣行業的“大佬”,中石油在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方面也描繪了發展“藍圖”。
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規劃計劃部副總經濟師徐建梅在上海表示,“十二五”期間,中石油煤層氣的勘探開發全面提速,到2015年將達到40億立方米的規模。此外,在頁巖氣、致密氣等方面也將有實質性突破。
除了天然氣之外,國際油價的上漲也讓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行業受益。日前在上海舉行的國際太陽能產業論壇上,來自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和歐洲光伏工業協會的代表均表示高油價時代,各國將加大對太陽能發電行業的投資力度。
全球領先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制造商、無錫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表示,我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生產國,預計未來十年內,中國也可能成為世界光伏產品最大的消費國。
除了加大替代能源的開發之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鄧郁松認為,中國能源最現實、最根本的出路是節能減排。加強政府能源管理,制定節能激勵政策,已成為當務之急。
有關專家認為,目前我國政府已頒布了《節約能源法》,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提高能源效率的節能政策,但是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節能管理體制。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需要建立一種機制鼓勵資本流向節能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