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證券報告同時預測,出于對核電安全的擔憂,對非石化能源的需求將進一步提升。其中,光伏、風電、水電、生物質發電將被看好。其中,光伏和風電具有安全性高、儲存量豐富、發點質量穩定等特點,發展空間更為廣闊。因此,長期來看光伏和風電可能進一步得到各國政府重視,迎來發展良機。
一位投資機構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核電安全性問題在日本核危機事件發生后可能被進一步放大,對氣候和環境的負面影響,將對其他新能源的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特別是光伏、風能等。
高盛、大摩等投行則指出,作為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如果日本關閉核電站,意味著需要進口更多的油氣,將進一步推高國際油價。如果其他各國繼續跟進,巨大的能源缺口將使國際能源市場產生新的變數。因此,各國可能轉向光伏、風能等新能源領域尋找解決辦法。
公開數據顯示,美國、法國、日本、英國、德國、加拿大、韓國7個主要工業國家的核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例分 別 為 ,19 .8%、75%、34 .7%、28.9%、31.2%、12.4%和42.8%,一旦關閉過多的核電站,勢必造成國際能源市場供應吃緊,將很可能無法滿足上述國家的工業和民用需求。
目前,德國、英國和法國已經開始著手考慮扶持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德國外交部長韋斯特建議政府應著手將能源發展方向轉向風能、光伏等清潔能源。而據德國當地媒體報道,巴伐利亞州、黑森林州等宣布關停核電站的地區,已經開始計劃興建新的風能和光伏項目;英國能源部長克里斯·胡恩也表示,將推動政府出臺光伏、風能產業的扶持政策;而法國則已經宣布將年光伏安裝量上限提升至500萬瓦。
機會 國內光伏、風能企業需審慎擴張
對于光伏和風能產業的良好預期,各國光伏和風能廠商已經開始摩擦掌。光伏企業Solar W orld和風電設備制造商V estas,在股價大漲后紛紛表示看好新能源產業前景,并有可能進一步擴大產能。
無獨有偶,我國廠商也紛紛出手,趕搭這趟順風車。在日本強震后的幾天內,不少企業先后宣布了雄心勃勃的未來發展計劃。
國內光伏企業天合光能C E O高紀凡表示,日本核危機將為光伏行業帶來新的機遇,因此預計未來五年內,公司光伏設備銷售量將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并有望到2015年完成80億到100億美元的銷售額。力諾集團宣布,正向光伏產能1000兆瓦沖刺,并計劃未來每年以300兆瓦到400兆瓦的速度提升產能,并最終達到2000兆瓦的產能。中國風能技術則宣布任命杰森·卡萊(JasonC arline)為該公司美國區的首席銷售總監。此舉隨即被外界解讀為是大舉拓展海外市場。
但對于國內企業的擴張,也有專業人士提醒,風能、光伏盡管得到各國重視,但仍非世界能源市場主流。目前日本核危機給風能、光伏產業造就的美好前景,也有可能是鏡花水月。如果歐美等國為確保能源供給穩定,仍可能保留絕大多數的核電站,甚至繼續建設核電項目。屆時,盲目擴產將讓國內企業自吞苦果。
據廣東省電力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孫丹萍介紹,2010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較2009年增長122%,達到16G W (1G W =1000兆瓦),而目前我國的光伏產能已經超過全球的需求。一旦歐美市場出現萎縮,國內市場得不到及時啟動,以出口為主的我國光伏產業將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倫敦花旗銀行分析師梁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進口國,但去年7月份德國將光伏補貼下調15%左右,意大利、法國也緊隨其后降低了光伏補貼,已給不少中國企業造成沖擊。
中金公司報告預計,2011年底全球光伏產能可能超過40G W 。相對于19G W 到24G W 的全球需求估計總量,市場供需嚴重失衡。
梁嘉認為,除德國外,其他歐美國家對日本核危機目前正處于觀望和評估階段,等該事件平息后數月甚至一兩年后,才會對各自的能源規劃作出最終判斷。短期內,歐美各國核電發展將被暫停,會為國內光伏和風能企業提供機會,但長期來看,國內相關企業仍需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