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蟲病,是指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特征為突然起病、發(fā)熱、叮咬處有焦痂或潰瘍、淋巴結腫大及皮疹。恙蟲病立克次體呈雙球或短桿狀,多成對排列,大小不等,約0.2~0.5μm×0.3~1.5μm,寄生于細胞漿內(nèi)。
恙蟲病定義:一種急性傳染病,由恙螨幼螨叮咬人體傳入病原體——恙蟲病立克次氏體后導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恙蟲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叢林斑疹傷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特征為突然起病、發(fā)熱、叮咬處有焦痂或潰瘍、淋巴結腫大及皮疹。
恙蟲病介紹
早在公元313年,我國晉代醫(yī)學家葛洪窮必畢生精力研制的稀世珍寶---羅浮山百草油,對驅蟲驅蚊、解毒消腫有獨特功效。曾描述如“人行經(jīng)草叢、沙地、被一種紅色微小沙虱叮咬,即發(fā)生紅疹,三日后發(fā)熱,叮咬局部潰瘍結痂”,頗似現(xiàn)代恙蟲病,有一定的防治功效。 但直到1948年才于廣州分離出恙蟲病立克次體。
國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學者緒方規(guī)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睪丸內(nèi),經(jīng)5~6次傳代后,陰囊紅腫,取其涂片染色發(fā)現(xiàn)立克次體,命名為東方立克次體(Rickettsia orteintalis)。1931年定名為恙蟲病立克次體(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恙蟲病病原
恙蟲病立克次體呈雙球或短桿狀,多成對排列,大小不等,約0.2~0.5μm×0.3~1.5μm,寄生于細胞漿內(nèi)。用姬姆薩染色,細胞核呈紫紅色,胞漿為淡藍色,立克次體為紫紅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患者的血液等標本接種在雞胚卵黃囊,Hela細胞中均可分離出病原體。小白鼠對其很敏感,常用來作病原分離。本立克次體株特異性抗原血清型較多,用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可分為5型:Karp,Gilliam,kato,F(xiàn)an及Chon。近又鑒定出3個新的抗原型,總共已發(fā)現(xiàn)8個抗原型。因不同地區(qū)、不同株間的抗原性與毒力均有差異,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異也較大,恙蟲病立克次體另具有與變形桿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熱多糖抗原,臨床上常用變形桿菌OXk為抗原作凝集試驗協(xié)助診斷。但與OX2、OX19不發(fā)生凝集反應。病原體耐寒不耐熱,低溫可長期保存,-20℃能存活5周,加熱56℃10分鐘即被殺滅;對一般消毒劑極為敏感。chem234.com
恙蟲病傳播
恙蟲病立克次體由恙螨(常為紅纖恙螨及地理纖恙螨)經(jīng)卵傳遞,以叮咬取食物時傳給諸如森林及農(nóng)村鼠類,包括家鼠,田鼠,及野鼠等。人體感染在恙螨幼蟲叮咬后發(fā)生。潛伏期約6-21天左右(平均10-12天),起病往往突然,典型病例常以惡寒或寒戰(zhàn)開始,在第一周,體溫迅速上升至39-40度,常見有嚴重的頭痛,并有結膜感染充血。在發(fā)熱的5-8天,軀體常出現(xiàn)斑疹,并常擴展
到手臂和腿。他們可能很快消退,或變成斑丘疹,色澤加深。在發(fā)熱的第1周,可有咳嗽;第2周,可發(fā)生肺炎。發(fā)病同時可見有四肢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便秘或腹瀉,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在重篤病例,脈率增加,血壓下降,出現(xiàn)譫妄,昏迷及肌肉抽搐,間質性心肌炎也比其他立克次體病更常見。
恙蟲病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4~20天,一般為10~14天。
恙蟲病鑒別診斷
應與傷寒、斑疹傷寒、炭疽、腺鼠疫、鉤端螺旋體病等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