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這種“乙醇玉米”所含的微生物基因阿爾法淀粉酶能夠迅速地將淀粉分解為糖,這是生產乙醇的第一步,以此為原料可生產出更多的乙醇。這種具有淀粉酶特質的玉米種子由瑞士先正達公司研發成功,該公司將以“Enogen”的商品名對外銷售。先正達公司種子業務板塊首席運營官德維爾·皮斯科表示:“這種玉米可以讓美國的乙醇生產商用現有裝置生產出更多的生物燃料。”
先正達公司計劃今年只與有限的幾家乙醇廠和玉米種植戶合作,打算到2012年再大規模商業化種植這種“乙醇玉米”。先正達稱它將設法使乙醇玉米的種植“按照合同的規定,在封閉條件下進行”。
美國農業部動植物健康監測服務部負責生物技術法規事務的副局長邁克爾·格雷古瓦(Michael Gregoire)稱,先正達公司早在2005年就向美國農業部就該轉基因乙醇玉米的種植提出了申請。隨后美國農業部動植物健康監測服務部 (APHIS)對該種玉米進行了環境和植物害蟲風險評估,最終的結論是該作物不構成植物風險,可以不受法規限制。
不過,玉米碾磨商和食品生產商可不這樣認為。他們擔心這種“乙醇玉米”所含的淀粉酶如果從其原產品中“逃出來”,將不可避免地混進原本供人類消費的食物鏈,并將造成很多麻煩。雖然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2007年已確認這種淀粉酶用于食品中是安全的,相關機構仍擔憂它會影響玉米類食品的質量及產品保質期。北美碾磨商協會認為,如果這種淀粉酶進入食品加工領域,它可能會對早餐食品、小吃類食品等的質量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對此也表示擔憂,他們主要是怕轉基因乙醇玉米在種植過程中污染食用玉米。 憂思科學家聯盟食品和環境規劃部主管瑪格麗特 ·梅隆(Margaret Mellon)稱:“農業部的決定違背了常識,目前還沒有保護食用玉米不受‘乙醇玉米’污染的有效方法,因為即便采取最嚴格的預防措施,但只要有風吹就會使食用玉米遭受污染,食用玉米的品質將會下滑。”
名為地球之友的環保組織生物燃料活動協調人凱特·馬洪對美國農業部的這一決定也表示失望。她說,如果不是美國國會在2007年通過《可再生燃料標準》法案,要求大量應用生物燃料的話,這種基因工程“乙醇玉米”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可再生燃料標準法案要求到2022年美國的生物乙醇消耗量要達到360億加侖,該組織預計,屆時玉米乙醇將達150億加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