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權威的市場研究機構西美信息發布了最新的《亞太變性淀粉市場預測報告》,報告以亞太區變性淀粉市場為基礎,以全球變性淀粉為背景,從產量與消費量、原材料供應、生產企業、物質流及物流成本、SWOT分析、宏觀環境等角度,深入研究了亞太區6個主要變性淀粉產銷國(中國、泰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變性淀粉行業的歷史、現狀與未來走勢。
調查顯示,亞太區是全球變性淀粉生產與消費的重要區域,涵蓋了世界上第二大與第三大經濟體(中國與日本)。2009年亞太區變性淀粉的總產量與消費量分別約為280萬噸與300萬噸,是僅次于美國的新興市場。中國,泰國和日本是亞太區排名前三的變性淀粉生產國,產量之和占亞太區比重超過80%。主要應用領域為食品 、造紙 、紡織 、醫藥和石油勘探等。
研究發現,由于亞太區獨特的作物種植結構和氣候特點,變性淀粉的主要原材料是玉米和木薯。隨著這兩種重要原材料種植面積的不斷下降,變性淀粉工業原材料供應和未來變性淀粉工業的擴張將受到嚴重的影響。因為原材料成本占據變性淀粉的生產成本最大比重,所以今后亞太區變性淀粉生產成本上行壓力增大。
在對亞太區六個主要產銷國的分析中,報告指出,得益于變性淀粉需求的穩定增加,亞太國家之間變性淀粉貿易量漲勢明顯。其中泰國是亞太區最大的變性淀粉出口國,主要出口市場是中國,日本和歐盟,據西美信息報告統計數字顯示,2009年歐盟從亞太區進口的改性淀粉中96%是從泰國而來。在歐盟國家中,荷蘭是亞太區改性淀粉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國。
西美信息研究員謝淼波表示:亞太區將繼續成為最重要的變性淀粉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2010-2015年期間亞太區改性淀粉生產和消費量增長將保持5.00%左右的復合年增長率。然而,像農產品價格波動,利率波動,能源價格波動等不確定風險因素將影響亞太區變性淀粉行業在未來幾年的發展,新的投資者應更加注重拓展產品結構技術創新,規模等,并建議將重點放在研發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品種,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國家客戶的需求。擁有成熟生產技術和高質量服務水平的大型淀粉生產企業將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上風。為了充分利用當地的原材料以及打開新興市場,今后亞太區變性淀粉企業之間將會通過兼并重組或者興建等方式結成越來越多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