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0
反對 0
舉報
2011-02-24 15:57
抗氧劑的分類及發展概況、聚合物的氧化及防止、抗氧劑的性能作用機理、抗氧劑的化學、物理及毒理學要求、抗氧劑的結構與測試、抗氧劑的混合、抗氧劑的優化選擇、抗氧劑的最新品種、熱氧化穩定化的技術概況、抗氧劑在塑料生產加工中的創新使用,抗氧劑(抗氧化劑)
(Antioxidants)能防止或延緩食品成分氧化變質的食品添加劑稱為抗氧化劑。食品成分氧化變質的表現如油脂及富脂食品的酸敗、食品褪色、褐變、維生素被破壞等等。抗氧化劑可按溶解性與來源而分為油溶性與水溶性兩類:油溶性的有丁基羥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羥基甲苯(BHT)、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沒食子酸丙酯(PG)等;水溶性的有異抗壞血酸及其鹽等。按來源可分為天然的與人工合成的兩類:天然的有DI-α-生育酚、茶多酚等;人工合成的有丁基羥基茴香醚等。 以油脂或富脂食品中的脂肪氧化酸敗為例,除與脂肪本身的性質有關外,與貯藏條件中的溫度、濕度、空氣及具催化氧化作用的光、酶及銅、鐵等金屬離子直接相關。欲防止脂肪的氧化就必須針對這些因素采取相應對策,抗氧化劑的作用原理正是這些對策的依據。如:阻斷氧化反應鏈,自身搶先氧化;抑制氧化酶類的活性;絡合銅、鐵等金屬離子,以消除共催化活性等等。抗氧化劑的作用原理在于防止或延緩食品氧化反應的進行,但不能在氧化反應發生后而使之復原,因此,抗氧化劑必須在氧化變質前添加。 抗氧化劑的使用量一般較少(0. 025~0.1%),必須與食品充分混勻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另外,檸檬酸、酒石酸、磷酸及其衍生物均與抗氧化劑有協同作用,起著增效劑的效果。抗氧化劑的使用不僅可以延長食品的貯存期、貸架期,給生產者、經銷者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安全感。由于近年來人們對化學合成品的疑慮,隨之而來的便是對天然抗氧化劑的重視,例如:經由微生物發酵制成的異抗壞血酸用量,近年來上升很快;茶多酚是我國近年開發的天然抗氧劑,在我國內外頗受歡迎,其抗氧活性約比維生素E高20倍,尚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由唇形科植物迷迭香,可得到高品質的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油樹脂;由蕓香植物提取的抗氧化劑其抗氧化活性強于維生素C和合成抗氧化劑(JP05-171145);從桉樹葉中所提取的兩種抗氧物,其抗氧活性3倍于BHA(JP05-186768);由葵花葉等植物中用己烷或乙醚萃取,可制得抗氧化物質(JP 05-01285);此外,由桔皮、胡椒、姜、辣椒、芝麻、丁香、茴香等均可制得優于維生素C和BHA的抗氧化劑。但總的來看,來自于植物原料的抗氧劑,雖然研究工作活躍,開發的品種也不少,但真正應用的還不多,尚有待做進一步努力:一是廣開原料資源或是利用植物的廢棄物提制,二是走向人工仿制合成或半合成。從應用的要求來說,不論是合成的或天然的抗氧化劑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況且各種食品的性質,加工方法又有差別,因此一種抗氧化劑很難適合各種食品的要求,為了適應不同食品的不同要求和充分利用不同抗氧化劑的協同作用,可以發展復配型的抗氧化劑。此外,抗氧化劑也可與具有其他功能的食品添加劑復配,制成具有多功能的復配制劑與劑型,如,將適合的防腐劑、抗氧化劑等加到各種包裝材料中,通過控制釋放達到抗氧、保鮮等多種目的。近的來,美國允許使用的抗氧化劑為24種,德國為12種,英國、日本各為11種,加拿大、法國均為8種。我國(GB 2920-1996)規定允許使用的抗氧化劑為14種,現將我國允許使用的品種逐一檢驗參考如下:
以下是抗氧劑(抗氧化劑)類別:
· L-抗壞血酸鈉
· L-抗壞血酸
· dl-α-生育酚
· 沒食子酸丙酯
· 二丁基羥甲苯
· 丁基羥基茴香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