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納米材料國際標準化領域再次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近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公布的新一批標準立項文件顯示,由我國主持提出的兩項納米材料國際標準——《氣相納米二氧化硅表面硅羥基含量測定方法》和《光催化納米二氧化鈦》在ISO/TC 256委員會順利通過立項投票,成為ISO新的國際標準制定項目。這是繼2018年主持發布《硅橡膠用氣相二氧化硅》國際標準(ISO 18473-3:2018)后,我國納米企業在納米材料國際標準化領域再次取得的新的重大突破,同時也充分表明我國納米企業在持續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實務、助力我國制造納米材料“走出去”再創佳績。
《光催化納米二氧化鈦》國際標準由安徽宣城晶瑞新材料有限公司主持制定,公司技術負責人徐進表示,公司經過近10年的開拓發展,已成為國內光催化用二氧化鈦產品行業的制造公司,擁有先進技術和國內納米材料的生產技術和研發設備團隊,其中,制劑、制成和粒徑控制技術、煅燒技術控制系統已達先進水平,開發的JR05納米二氧化鈦可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2010年至今,宣城晶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先后參與制定《納米氧化鋁》《光催化納米材料光解指數測試方法》等9項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現在進而主持制定《光催化納米二氧化鈦》國際標準,既是標準化的積極貢獻者,也是標準化的受益者。
“這兩項國際標準的制定,既是我國納米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實務、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方案的生動縮影,也必將為我國贏得國際同行尊重、贏得客戶認知進一步打下堅實基礎。”ISO/TC 256/WG 7功能顏料和體質顏料國際工作組召集人戴石鋒說。
納米二氧化硅和納米二氧化鈦是具有優異性質和納米效應的新材料,廣泛用于環境治理、節能材料、先進陶瓷、日化等領域,是目前應用較廣泛的兩種納米粉體材料。但這兩種納米材料的制備工藝復雜、設備要求高、工程化技術難度大,在規模性制備技術難度大。歐美的跨國企業憑借技術先發優勢實現了產業化,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形成許多技術障礙。以安徽宣城晶瑞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納米企業不畏艱辛、迎難而上,克服產業化中種種技術難關和設備難題,通過十多年的努力,成功實現了納米材料的規模國產化,并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業化設備,為制定國際標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