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發生在湖南衡陽的“黃金大米”試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和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發布了對黃金大米試驗的調查結果。確認了在2008年6月,湖南省衡陽縣江口鎮中心小學的25名小學生,在試驗的過程中食用了60克黃金大米。涉及試驗的三位中方科研人員,也因為學術不端,違反了科研誠信受到了相應的撤職處理。但是這樣的調查結果卻沒有減輕人們對黃金大米的擔憂,它是否安全?對于食用過黃金大米的25名小學生來講,他們又會留下什么樣的影響?
轉基因黃金大米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按照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相關轉基因食物的安全評價的指導原則,已經做了安全性評價。轉入黃金大米是這兩個基因,分別對它表達的蛋白,進行了致敏性和毒性的評價,這兩個表達的蛋白呢,都不是致敏蛋白,也不是毒性蛋白。所以沒有證據表明轉基因黃金大米,對人體健康有安全的影響。
2000年,德國科學家波崔庫斯和貝耶爾,將β-胡蘿卜素基因轉入稻米之中,研究成功第一代黃金水稻,使其胡蘿卜素含量從0提升到了每千克一點幾毫克。5年后,他們重新培育出第二代黃金水稻。和一代相比,它的胡蘿卜素的含量提升了23倍,最高達到每千克含37毫克胡蘿卜素,這可以較好地解決兒童維生素A缺乏癥。
發生在湖南衡陽的黃金大米事件透視出的是人們對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擔憂,那么現在哪些轉基因食品已經被國內外證明是安全的?還有哪些在試驗的研究過程當中具有不確定性?那么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很多公眾的疑問,我想對于政府的主管部門還有研究單位來講,恐怕不能夠遮遮掩掩,要想贏得公眾的信任,需要的是信息更加地公開,監管更加地嚴格。